控制血糖是关键!我院多学科专家进社区举办“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义诊

来源:老年病学内分泌代谢科 曾玉萍发布时间:2024-11-18 编辑:谭凌宇校对:何梦莹 审核:蓝飞燕浏览: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科普控糖,助力健康生活”。


图片


11月12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学内分泌代谢科、心血管内科三病区(高血压病区)、临床营养科联合南宁市金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科普义诊活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年病学内分泌代谢科梁敏主任医师、姚彦冰副主任医师、方丹主治医师、牟晓颖主管护师(糖尿病专科护士),心血管内科三病区黄荣杰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贺瑜副主任医师等多学科团队医护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糖尿病、心血管相关疾病、临床营养治疗等健康咨询,指导他们正确认识糖尿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规范管理糖尿病,强调了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现场还免费测血糖、测血压,并发放相关宣传手册,惠及社区居民200余人。


图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刻不容缓。


图片


活动普及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临床营养治疗等相关健康知识,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对相关疾病的重视和防治意识,掌握科学的疾病防治方法,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科普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正常人的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2小时<7.8mmol/L。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不典型表现:皮肤瘙痒、饥饿、视物模糊、疲倦等。

部分糖尿病患者也有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


3.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1)1型糖尿病 (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

(2)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岛素抵抗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

(3)妊娠糖尿病。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1)中国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4.4~7.0mmol/L

非空腹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2)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目标:

血压:<130/80mmHg

总胆固醇:<4.5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甘油三脂:<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2.6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8mmol/L

体重指数:<24kg/m2


5.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很难人为控制的。如果夫妻都是糖尿病患者,则孩子有50%以上的机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为携基因者,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比其他人要高。


(2)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

年龄: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

其他:种族、外伤、手术、分娩、精神刺激等。


(3)高危人群:

年龄≥40岁者、超重或肥胖者、血脂异常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吃多动少者;

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高龄妊娠者;

妊娠糖尿病史或分娩巨大儿者(出生体重≥4Kg);

特殊用药者。


6.糖尿病的危害?

(1)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

高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感染。


(2)慢性并发症累及全身:

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心衰、心绞痛等;

肾脏病变:双下肢浮肿、肾功能不全、肾衰等;

视网膜病变:视物模糊、眼底出血、失明等;

神经病变:腹泻或便秘  四肢麻木、感觉障碍等;

下肢血管病变: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性溃疡等;

糖尿病足: 足 溃 疡、足 坏 疽、严重者截肢等。



7.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1)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正视现实、树立信心、相信科学、医患配合;


(2)“六驾马车”驾驭好:即行教育、勤监测、管住嘴、迈开腿、药莫忘、心平衡。


饮食控制: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所有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热量分配:25%-30%脂肪、55%-65%碳水化合物、<15%蛋白质;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食盐限量在6克/天以内,尤其是高血压病人。根据个人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可每日三餐按热量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少量多餐,如四餐按热量分配为1/7、2/7、2/7、2/7。当糖尿病患者胆固醇增高时,要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推荐胆固醇每日摄入量<300mg为宜。


合理运动:运动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整体感觉,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体重,改善血糖和血脂。运动要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餐后30-60分钟开始,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慢跑、快走、慢跑、游泳等。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监测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案、治疗的目标、病情和个人的经济条件等。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者监测的次数可视情况减少。


自我管理教育:糖尿病需终生治疗,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动性。通过教育了解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肥胖患者了解体重下降带来的近期和长期的益处。每位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应接受糖尿病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自然进程;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等。


药物治疗:单纯控制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时可应用药物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


心态平衡:正确认识糖尿病,保持稳定情绪、平衡心态。


8.糖尿病的预防?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经常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心情开朗。


定期体检


按时随访复查


治疗和预: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