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管解决大烦恼|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用心脏神经节消融术成功治疗迷走神经性晕厥症

来源:心血管内科三病区(高血压病区)张中银 发布时间:2025-03-28 编辑:谭凌宇 校对:曾雨珊 审核:蓝飞燕浏览: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w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为一位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实施了心脏神经节消融术,用直径不到3mm的小导管解决了她平时反复晕厥的大烦恼。


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反射性晕厥的一种,机制是因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或)心率减慢,引发脑供血不足而短暂意识丧失。研究显示,VVS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15-35 岁)中是晕厥的首要病因,约占所有晕厥病例的70%-80%,显著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

35岁的黄女士(化名)就是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之一,她因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晕厥,已有2年病史,不仅给她本人造成极大的困扰,还使家人和同事陷入恐慌。她多方求医未果,经人介绍至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CCU主任黄凯教授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以往的检查结果,予完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诊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混合型)


▲手术消融部位


image.png

▲术者进行手术

黄女士入院后,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黄荣杰教授,返聘顾问专家刘唐威教授及科室电生理团队蒋智渊副主任医师和张中银博士对她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诊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明确,追踪新近医学学术前沿,已有充分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神经节消融可显著改善乃至消除晕厥症状。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利弊后,行心脏神经节消融术,术中,主刀蒋智渊通过一根直径不到3mm的导管进行心脏神经节消融,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心率由术前的59次/分钟上升至84次/分钟。


▲术后心电图

出院后经过1月余的随访观察,患者晕厥症状完全消失,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在87次/分钟,消除“心头大患”后患者终回归正常生活。





科普知识:迷走神经性晕厥防治小贴士




1.迷走神经性晕厥(VVS)患者生活管理小妙招。

(1)避免诱发的情境因素:如长时间站立(如军训、集会)、闷热环境、脱水、疼痛(如抽血、打针)、情绪紧张(恐惧、疼痛刺激)等。


(2)减少诱发的生理因素:如饥饿、疲劳、月经期、饮酒后或运动后脱水状态。


(3)日常训练:每日靠墙站立逐渐延长时间,增强血管调节能力。


(4)先兆前自我保护:感觉前兆时立即交叉双腿、握拳或收缩腹部肌肉可提升血压,或立即平卧并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脑部,通常可迅速恢复。


(5)药物治疗:对于反复发作且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试用 β 受体阻滞剂、米多君、舍曲林、氟氢可的松等药物治疗,建议在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2.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介入性治疗。

VVS治疗通常以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为主,但对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介入性治疗,如起搏器植入和心脏神经节消融术。


(1)心脏起搏器:适用于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导致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3 秒),直立倾斜试验或心电监测证实为心脏抑制型(心率骤降为主)或混合型(心率+血压均下降)的患者,血管抑制型(以血压下降为主)患者获益有限。起搏器植入降低VVS复发率50-70%,且起搏器需做胸壁手术切口,心脏导线异物植入,对美观有一定影响,患者需要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心脏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治疗技术成熟,安全性可得到充分保证。近年来,心脏神经节消融术通过靶向消融心脏自主神经节丛降低迷走神经过度激活,成为VVS治疗的新方向。心脏神经节消融术治疗VVS的短期(2-3年)成功率达80%以上,远期可能因为神经再生导致成功率有所下降。与起搏器植入相比,心脏神经节消融术无胸壁手术切口,消融术后所有导管撤出体外无心脏内异物滞留,降低心理负担,尤其适合年轻、追求生活质量且不愿植入装置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