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中国—东盟老年医学消化内科”巡礼

来源:中国—东盟老年医学消化内科发布时间:2025-10-15 编辑:蓝歆旻校对:谭凌宇 审核:蓝飞燕浏览:

编者按

值此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正式启用及中国—东盟老年医学科各病区陆续搬迁启用之际,为加强学科优势品牌宣传推广,方便广大公众看病就医,近期,我院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东盟老年医学科各科室巡礼”专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今天推出:《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中国—东盟老年医学消化内科”巡礼》。


INTRODUCTION
中国—东盟老年医学消化内科


01
科室定位



中国—东盟老年医学消化内科定位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老年消化疾病诊疗与交流中心,位于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第17层,是区域内首个聚焦老年消化领域,集临床医疗、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专科病区。患者群体辐射至21省、4个直辖市及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和国际化医学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广西”“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


图片1.png


科室品牌口号为“东盟医心,消化康宁”,“东盟” 凸显地域合作特色,“医心”传递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消化”明确学科属性,“康宁”承载健康愿景。

02
科室概况



作为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的核心专科布局,科室依托国家级合作平台彰显专业优势。人才团队实力雄厚,现有医护人员37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5人、硕士9人,形成“资深专家领航、中青年骨干攻坚”的合理梯队,资深专家均拥有20年以上临床与科研经验,把控学科发展方向,牵头国家级科研项目,中青年骨干多拥有博士学位,具备严谨的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图片9.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病区各区域


科室目前开放床位56张,病房布局雅致,环境温馨,设单人间/双人间,每间病房配备独立卫生间,病床,床头柜,陪护椅,饮水机,电视机等设施,提升住院舒适度。病区尤其注重适老化与国际化双重设计,兼顾老年患者需求与国际友人就诊体验,尽显人文关怀。科室配备高清胃肠镜,碳13呼气试验仪、多参数监护仪、恒温灌肠机、床旁心电图、肠内营养输液泵等设备,是实现消化系统疾病高效诊疗的重要支撑。


图片2.png

▲病房环境

图片

▲接待患者入院

图片8.png

▲讲课教学区域

图片

▲休息及宣教区域

03
医疗特色



聚焦老年人消化系统生理功能衰退、基础疾病多、用药复杂的特点,对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精准诊疗+安全防护”为核心的诊疗策略。科室的核心诊疗技术:


一、老年肝脏及相关胆道系统疾病诊疗,覆盖肝脏疾病全谱系,重点针对高发,易进展及疑难肝病,提供“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长期慢病管理”服务,同时兼顾肝病并发症预防与患者健康宣教。


二、食管、胃、结肠等消化系统早期癌症筛查与内镜下微创治疗,建立“高危人群初筛—精查确诊 —内镜切除—术后随访” 全链条体系,最大程度提升患者治愈率,降低癌症进展风险。


三、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尤其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症状隐匿,分型复杂,结合消化超声内镜诊疗优势,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整合消化、肿瘤、麻醉等多学科力量,固定MDT团队,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构建“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服务。


 四、创新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三年开展“一科一品”、“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新举措”等专项工作,完成1000余例,使护理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运用和使用“人工智能+医学”融合,探索智能化设备和信息技术优化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流程和管理效果,使用老年综合征智慧防控系统,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大力推进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扩大人群覆盖面,并且通过多中心协作构建老年衰弱风险预测模型,精准预测老年衰弱风险,提升健康质量。

04
科研交流成果



科室坚持 “临床促科研、科研强临床” 的发展路径,聚焦老年消化领域前沿课题,在消化道早癌筛查技术、复杂肝胆疾病发病机制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为精准诊疗提供理论支撑,近三年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8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专利转化1项;主编/参编各类教材及专著6本,获得国家科学自然基金2项,省厅级课题8项,获得省级科技二等奖奖1项,省级科技三等奖奖1项,厅级科技奖2项。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老年医学与消化专科交流合作的核心载体,积极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班,推动跨国界临床经验分享与科研合作,同时承担高校临床教学任务,培养兼具国际视野的老年医学消化专业人才,通过科研、教学与国际交流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老年医学消化内科,为区域医疗合作与学科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