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11岁男孩尿频腹痛,竟是脊髓被“拴住”!警惕孩子背后的“小尾巴”

来源:小儿外科  陈鹏、李伟发布时间:2025-04-17 编辑:韦娜校对:曾雨珊 审核:蓝飞燕浏览:






图片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李伟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神经外科、麻醉手术中心等多学科专家,成功为一名11岁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实施高难度手术,帮助孩子摆脱疾病束缚,重获健康。








01

症状突然加重,从误诊到精准救治

11岁的小斌(化名)是广西灵山人,长期被腹痛、尿频、排尿困难等问题困扰,家人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泌尿系统问题,未予重视。


直到今年3月,孩子症状突然加重:腹痛剧烈、排尿次数激增且尿量极少,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其双侧输尿管扩张、双肾积水,肾功能严重受损。辗转求医后,小斌被送至我院小儿外科。


接诊后,小儿外科李伟副主任医师团队发现,小斌的骶尾部有一处陈旧手术疤痕——原来,孩子出生时曾因骶尾部肿物接受过局部切除,但未查明病因。


图片
图片

结合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团队确诊小斌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其脊髓末端被脂肪瘤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排尿障碍和肾损伤。



02

多学科协作,打赢“脊髓解放战”

针对小斌的复杂病情,依托我院的优势资源及多学科协作制度,李伟副主任医师迅速组建了由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手术中心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手术当日,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全程护航下,李伟副主任医师团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历时2小时成功“松解”了被脂肪瘤浸润粘连的脊髓和神经,精准保护了孩子健康的神经组织。


图片


术后,小斌恢复良好,肾功能显著改善,排尿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家属感激不已:“没想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脊髓,感谢医生们的火眼金睛和高超技术!”


专家提醒,若孩子有腰骶部皮肤改变,不明原因排尿异常或下肢运动障碍,应尽早排查脊髓栓系综合征,避免错过黄金治疗期。


据悉,作为小儿外科区域诊疗中心,我院小儿外科每年接诊全区80%以上的该病患儿,累计病例超600例。在学科带头人罗意革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团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提升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有效率,达国内领先水平。






科普:认识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是一种先天性罕见病,发病率约为0.005%~0.025%(即每10万人中5~25例),多因胚胎期脊髓发育异常导致,围孕期合理补充叶酸可以极大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典型症状

腰骶部皮肤异常:皮肤凹陷或窦道、毛发、红斑、脂肪瘤或包块,但闭合性的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时可无腰骶部皮肤异常表现。

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膀胱功能障碍,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直肠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肛门括约肌松弛;下肢功能障碍,下肢畸形、双下肢不等长、跛行、足内翻等。


图片
图片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关键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在早期神经功能未出现损害的时候,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症状时,易被误诊为普通的泌尿或骨科疾病,若不及时治疗,神经损伤会持续加重。

早期的诊断方法,可参考产前超声影像,观察脊柱的连续性及脊髓末端位置是否正常,出生后当婴儿有以上临床症状时,则需行腰骶部的核磁共振明确诊断。若诊断明确,手术松解是首选方案,越早干预,预后越好。




脊髓栓系综合征诊疗专家介绍

图片

罗意革,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小儿肛肠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营养学分会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机器人外科学杂志》《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广西医学》等杂志编委。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各一项。熟练掌握各种微创外科技术及机器人手术。擅长小儿消化系、泌尿系畸形的修复重建,中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的精准切除及各类神经管畸形矫治等手术。


图片

李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肛肠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营养专家协作组委员

广西新生儿安全管理评审专家

广西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常务委员兼秘书

广西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理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第十届特约编委、《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第五届通讯编委

在小儿普通外科、小儿实体肿瘤、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熟练掌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腹腔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