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最低体重记录!儿科心血管团队成功为2.7kg新生儿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来源:儿科一病区发布时间:2025-08-07 编辑:韦娜校对:朱瑞璇 审核:蓝飞燕浏览:



8月4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心血管团队成功为一名出生仅23天、体重2.7公斤的新生儿实施了高难度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打破该术式最低体重的纪录,标志着我院在危重症新生儿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将为更多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带去希望。


图片


挑战极限:掌心之上的生命闯关


7月11日,伴随着一声啼哭,小宇(化名)降临到了这个世界。然而,由于宫内窘迫,小宇生后立即被送往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监护治疗。


住院期间,小宇逐渐出现气促,无法脱离氧气支持。经心脏超声及心脏CT检查,医生发现他体内暗藏着致命隐患——主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一条出生后本应闭合的异常通道“动脉导管”,并出现了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


图片


新生儿科团队火速展开抢救:吸氧、强心+利尿治疗、靶向药物降低肺动脉压等。然而令人揪心的是,小宇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无法控制,并出现心脏扩大。


生死时速下,新生儿科迅速集结儿科心血管团队、心脏外科、导管手术室麻醉团队、超声医学科专家及放射学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会诊意见一致认为:粗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已严重影响小宇的心肺功能,内科治疗无效,尽快关闭这个“致命通道”,是挽救小宇生命的关键所在。


图片


可小宇出生还未满月,体重仅有2.7千克,手术难度极大,风险高。经过医生与小宇父母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介入封堵术。


患儿血管细如发丝、心脏结构微小、组织极其娇嫩,术中操作容错率极低,为如此低体重的脆弱生命实施介入封堵术,对术者的精准操作、麻醉的深度管理以及整个团队的应急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科联手:刷新最低体重纪录


图片


面对挑战,儿科心血管团队庞玉生教授、陈成副主任医师、苏丹艳副主任医师等团队人员经过周密评估和仔细研讨,最终制定了介入手术方案。同时,特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王凯教授亲临现场,全程指导本次手术。


在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超声医学科的精准引导、新生儿科及导管手术室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庞玉生教授团队密切配合,凭借极其精细的操作,成功置入封堵器,完成了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术后造影及心脏彩超均未见有残余分流。


图片


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刷新了广西新生儿PDA封堵术的最低体重纪录,更填补了区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它充分展示了我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在危重新生儿救治,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方面的顶尖实力和勇于担当。


“此次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科庞玉生教授表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显著增加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已成为治疗该类风险人群的新选择。对于体重极低的新生儿,需多学科紧密协作并发挥精湛技术。本次手术成功为广西乃至周边地区更多患有类似疾病的危重新生儿们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生命之窗,提供了有可能治愈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