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中国、康复医学科、宣传科综合整理发布时间:2024-04-09 编辑:蓝歆旻校对:朱瑞璇 审核:蓝飞燕浏览: 次
今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
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
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
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在夜空中独自闪烁
让我们一起走进孤独症
关爱孤独症儿童
点亮“星星的世界”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自闭症的孩子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兴趣和行为为主要特征,大部分孩子还会合并有智力障碍。
《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
1. 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不明,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基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免疫及病毒感染等方面。
2. 胎儿期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与ASD发病有关。
3. 免疫系统异常:ASD儿童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提示ASD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自闭症孩子往往表现出语言发育落后的特征,正常的孩子一岁半就开始讲话了,而孤独症的孩子往往到两岁甚至三岁了还不能说话。有些自闭症的孩子一岁的时候也会喊一些“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词语,但是到了两岁以后却不开口说话了,出现语言倒退的现象,也是孤独症的表现。
在语言方面,有些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虽然能够说话,但他对 “你”“我”“他”没有概念。比如他的名字叫程程,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给你回答“你的名字是程程”。
孤独症的孩子往往还存在喜欢重复刻板的一些兴趣和一些行为,比如喜欢一直盯着看闪亮的灯光,不断地旋转自己的手,盯住自己的手看,或者一直盯着电风扇、洗衣机看那些旋转的东西。每天要走同样的道路,重复听同一首歌曲等等,如果给他稍微改了一点,他就大哭大闹。
说到自闭症,人们往往就会想到“星星的孩子”这种很有诗意的一种表述,电影也把孤独症患者塑造成爱因斯坦或者艺术家的角色,而现实中很多孩子同时合并有智力障碍、癫痫、情绪异常等等,具有特殊天分的孩子人数很少,不到患病孩子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加上需要长期地治疗,所以自闭症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都面临着经济上和精神上巨大的压力。
儿童在发育阶段,出现以下表现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诊断和干预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患儿的潜能,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生儿阶段:婴儿特别安静或异常烦躁不安。吸吮无力,哭闹异常,如哭声微弱或尖叫、哭闹时不易被安慰。听到声音无反应或不能追视物体。睡眠过多或过少。
1-3个月阶段:对很大的声音没有反应,不会寻找声源。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的人脸或物,不注视自己的手。被逗引时不发声或很少笑,不会答应妈妈的逗引。俯卧时不会抬头。过于安静,即使饿了也不会哭闹表示要喝奶。特别难护理,经常哭闹且很难安抚,存在严重的喂养困难或睡眠问题。
4-6个月阶段:对人脸缺乏兴趣,对照顾他的人漠不关心,妈妈抱起或哺乳时不会出现期待的兴奋和眼神交流,抱起时身体发僵,不愿与人身体紧密接触。逗引、亲吻时不会引起愉快的情绪,有时会推开人脸,面部表情变化少。
7-12个月阶段:各项运动发育落后,对照顾者没有太多亲切感,对陌生人无警觉、恐惧和躲避行为。叫名无反应,逗弄时较少理会,兴趣范围狭窄,对周围环境缺乏好奇心,拒绝食物改变。
1-2岁阶段:运动落后于同龄儿童,喜欢不停地、无目的地跑,走路时喜欢踮脚,无语言指令、无咿呀学语和手势语,对动作模仿不感兴趣。叫名无反应,缺乏象征性游戏,对小朋友活动不感兴趣,行为刻板。
2-3岁阶段:仍不会说话或存在语言运用障碍,与人说话时缺乏目光对视,对亲人缺乏依恋,不会用手指物,活动量大,多是刻板怪异的重复行为,饮食习惯极度单一。
高智商或者是高功能孤独症的孩子,经过特殊的教育以后可以上大学,甚至可以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例如,有的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长大后做了科学家,只要不与人沟通交流就行。
家长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接纳自己的孩子;端正心态,学会控制孩子的情绪;保持心境开朗、幽默,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能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