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即入院 跑赢生命接力赛|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开展急性脑卒中患者绕行急诊科快速通道应急演练

来源:神经内科王婷、宣传科谭凌宇、朱瑞璇、莫小莹(实习生)、医务部、急诊科发布时间:2025-01-25 编辑:谭凌宇校对:曾雨珊 审核:蓝飞燕浏览:


图片
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每耽误一分钟,患者都可能面临不可挽回的后果。“时间就是大脑”——从接到呼叫到实施治疗的时长,直接反映出一家医院的救治水平


图片


1月24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开展急性脑卒中患者绕行急诊科快速通道应急演练,以“上车即入院”的高效缩短DNT(Door-to-Needle Time,从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标志着我院卒中中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急救治综合能力及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图片


医务部部长梁晓南、护理部主任杨丽到场指导。神经内科主任吴原、副主任程道宾,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梁志坚、急诊科主任王威、血管外科副主任覃忠及神经外科、放射学科等卒中中心团队相关科室负责人、医护技骨干参加并观摩。梁志坚任总指挥并主持。


图片


梁晓南宣布演练开始并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并多措并举强化包括卒中中心在内的“五大中心”建设,全方位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水平。演练旨在检验我院卒中中心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及团队科室协同作战能力,通过强机制、重演练、优流程等“组合拳”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调配优质医疗资源到位,确保急性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望各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按流程操作,把演练当实战,及时记录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并持续改进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图片


图片


演练模拟了“一位中年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的症状,家属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的应急抢救场景。接报后,我院急诊科迅速响应120出诊指令,初步判断患者为急性脑卒中。急诊科谭式辉主治医师、辛颖护师立刻跟车出诊,接到患者后再次确认病情并上报总指挥请示绕行急诊科,直接前往放射学科检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回患者途中,跟车出诊的急救人员指导家属配合完成患者建卡、挂号、开医嘱等工作,开启“上车即入院”的高效流程。在救护车上即刻启动绿色通道,使得患者可以绕行急诊科直接迅速转运至放射学科;与此同时,神经内科溶栓团队及放射学科检查团队根据急诊科指令及车载医嘱系统信息迅速调配医疗资源准备就绪,为后续高效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及溶栓等系列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院内接诊环节,神经内科溶栓团队初步查体确认脑卒中可能,放射学科黄福灵副主任技师团队为患者行头颅CT检查,神经内科李苹萍博士已到放射学科CT扫描室等待出片,即刻评估患者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5分,并结合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患者为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在排除溶栓禁忌症、医患沟通溶栓治疗知情同意后,迅速给予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图片


救护车到达放射科→溶栓团队接诊→查体评估→CT检查→评分→诊断→知情同意→溶栓……按照急诊绿色通道流程预案,从入院到溶栓用时(DNT)不到15分钟(从患者抵达医院到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注射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0分钟),各相关科室医护技人员分工配合默契、操作有条不紊、接力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卒中中心团队的高效救治能力,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医生早准备、患者少等待”,为跑赢抢救生命的接力赛抢占了先机。


图片


梁志坚总结表示,演练模拟了真实突发场景,有效检验了卒中患者从发病求救到入院检诊治各环节点完成情况及多学科衔接配合度。通过练兵备战、加强磨合、查缺补漏,进一步缩短了DNT,优化了急性卒中患者救治流程,提升救治效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可以实现“上车即入院”?梁晓南介绍,我院自2024年11月启用“上车即入院”绿色通道急救机制以来,救护车车载患者电子病历系统和急诊HIS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有效缩短了DNT,为优化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五大中心”的救治流程创造了条件。本次演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车后,就能迅速对接医院系统建病历,直接送至放射学科完成CT扫描并就地溶栓,极大缩短救治时间,为患者争取生机



我院卒中中心将以演练为契机,继续践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的救治理念,强化多学科合作机制,优化救治流程,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高效可及的应急救治服务。


图片

科普知识

图片


1.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受损或死亡,按是否出血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按紧急程度可分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2.脑卒中发病率及好发人群

(1)发病率:在我国,每7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每年新发约200万例,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2)好发人群
老年人、肥胖人群、长期吸烟和酗酒者、有基础病的人群。


3.脑卒中的识别

中风“120”口诀——

1:一张不对称的脸:出现口角歪斜;

2: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出现肢体无力;

0:“聆”听声音:出现言语困难。


4.评估、检查、评分与诊断



(1)评估:

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会迅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神经系统检查等初步评估,以判断脑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检查:

① 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能够迅速识别颅脑出血的情况,对出血性卒中的诊断尤为敏感,且操作简便、耗时短,有助于排除非血管性疾病,如脑肿瘤或脑外伤。

 头颅MRI:可以提供比CT更详细的信息,包括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尤其对新发梗死灶的显示优于CT。

② 血管检查:

颈部血管彩超:可以评估颈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狭窄情况。

经颅多普勒超声:利用声波探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颅内血管是否存在血流异常,如狭窄或闭塞。

CT血管成像(CTA):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CT快速连续扫描并三维重建显示颅内血管系统,提供血管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重要诊断信息。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需使用造影剂,基于磁共振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结构,对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脑血管病检查的金标准,通过X线下导管插入目标血管并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和功能状态,提供最为清晰和直观的血管图像。

③ 其他检查:

 心电图: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心源性脑栓塞。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脏疾病等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原因。

(3)评分

临床上采用一系列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测预后及指导治疗,包括:NIHSS评分、mRS评分、ABCD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中,常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分值大小代表不同严重程度和级别。其中,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于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制定。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具体分级如下:

  • 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

  • 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

  • 5-15分:中度卒中。

  • 16-20分:中重度卒中。

  • 21-42分:重度卒中。


(4)诊断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评分量表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脑卒中的诊断,区分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医护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快速准确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5.发现急性脑卒中的应急措施

(1)快速识别并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言语不清、面部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卒中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呼救专业医护人员。


(2)保持患者平卧和安静: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应让患者保持平卧,头部稍微抬高,偏向一侧,以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同时,避免让患者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3)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的分泌物,防止呕吐物或舌后坠影响患者通气。


(4)松开紧身衣物:如果患者穿着紧身衣物,应尽快松开,解开衣领处纽扣、领带等,以确保呼吸畅通,并减轻可能的不适感。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体温、心率和血压等,并记录下患者的症状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医务人员进行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6)重要注意事项: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不要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包括止痛药、降压药等,不要试图给患者喂食或水,以免引起窒息或其他不良反应。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让患者和家属保持冷静,缓解紧张情绪。


6.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

(1)常规治疗措施:静脉溶栓治疗、静脉取栓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2)综合治疗措施:降纤治疗、抗凝治疗、降压治疗、控制血糖等


7.如何预防急性脑卒中?


(1)控制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心脏病


(2)调整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

      • 戒烟限酒

      • 适量运动

      • 控制体重


(3)定期体检:

      •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

      • 高危人群还应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无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4)注意脑卒中的先兆:

      • 如出现血压波动、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5)关注气象因素:

      • 气候变化对情绪和血压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应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