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联合完成了一例全麻下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帮助一位老教师重返讲台。
大家都喊这位患者为蓝叔。蓝叔是一位从教三十多年的中学教师,也是一名与帕金森病抗争8年的勇士。漫漫抗帕路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起初,在我院神经内科沈岳飞教授的指导下,蓝叔依靠药物治疗并保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效果良好,他继续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药物疗效减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帕金森病是一个发展性的疾病,随着病情的变化,蓝叔的药物疗效开始减退,并出现明显的异动症状。病情的恶化给蓝叔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他曾萌生提前退休的念头,却又十分不舍这躬耕半生的三尺讲台。此时,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成为了蓝叔控制帕金森病的新希望。
沈岳飞认为,“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患者患病至少五年,并进行了规范的用药治疗后出现手术指征,才建议行手术治疗。”
因此,医生对DBS手术患者的筛选十分严格。要确定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所以不能过早手术,但为了避免耽误治疗,也不能延误手术时机。针对蓝叔病情和治疗需求,沈教授给蓝叔安排了DBS手术的术前评估。
严格术前评估, 制定手术计划
蓝叔在神经内科进行了严格的术前评估,结合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全身检查及精神认知功能测评、美多芭冲击试验等检查结果,最终才确认他适合进行DBS手术治疗。
同时,我院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主任龙浩教授,与我院神经外科黄光翔副主任医师为蓝叔会诊,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手术专家根据蓝叔的影像学检查数据,结合头架坐标,利用精密的手术计划系统进行神经核团具体位置的坐标计算。本次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龙浩教授和黄光翔副主任医师的配合下,手术开展顺利。
电极位置精准,疗效显著
经术后CT复查,显示手术的电极植入位置精准。为排除由于电极植入对核团的机械性毁损所导致的“微毁损效应”,团队决定,术后开机在一个月后进行。开机结果显示,GPI(内侧苍白球)核团刺激对蓝叔的异动症状有直接抑制的作用,治疗效果显著。蓝叔和家属对于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术后,沈岳飞教授将继续指导蓝叔进行DBS术后个体化的长期程控以及规范合理的药物调整,帮助蓝叔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来自: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