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1-05-19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起搏器是维护心脏工作的精密仪器,如果把心脏比作一辆汽车,那么心脏的窦房结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心脏传导系统就好比汽车的传动系统,当心脏的“发动机”或“传动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就需要起搏器来“保驾护航”。
但起搏器也不是“永动机”,它也有出现故障的时候。有些故障可以被起搏器程控所发现,但有些故障,则需要动态心电图的帮助,才能被发现。
▲动态心电图记录仪
▲动态心电图分析中
到底动态心电图能帮起搏器做哪些“体检”呢?来看看这些案例。
2009年,李奶奶(化名)因“三度房室阻滞”在我院心内科植入了心脏起搏器。12年后,74岁的她没想到,再次住院,又是为了心脏起搏器的事。
近一周来,李奶奶总感觉头晕,她来到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后,医生安排李奶奶住院并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
没想到,动态心电图竟记录到李奶奶发生了10余阵次心室停搏,其中最长停搏时间甚至长达12秒。医生认为,李奶奶的头晕可能是因为心室停搏引起的,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医生判断与起搏器电池耗竭有关。
随即李奶奶转至心内科,进行了起搏器更换手术,后症状好转并顺利康复出院。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就好比起搏器的“眼睛”,设置的感知越灵敏,起搏器就可以看见越小的波形,但也可能因为“视觉干扰”而产生过度感知导致不良影响,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感知灵敏度。
由下面几个案例告诉大家动态心电图如何评估起搏器感知功能。
83岁冯爷爷(化名)去年因“二度房室阻滞”在我院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按照医嘱定期返院随访。
程控检查提示起搏器工作正常,但动态心电图却发现了一处可能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隐患:起搏器的“眼睛”可以“看”到正常波形,但它“看”不到室性早搏,无法处理室性早搏,就会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心电诊断科医生和起搏器工程师经过商量,给冯爷爷再次程控调整心室感知灵敏度,随即消除了此隐患,避免了可能的风险。
通常,起搏器程控检测的心室感知是正常的心搏,并依照正常波形设置的感知灵敏度,可能会让起搏器看不到异位的室性早搏。
75岁的安奶奶(化名),3年前植入心脏起搏器后一直无不适,近一周来却自觉心慌、心脏乱跳,随后来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
医生给安奶奶安排了起搏器程控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起搏器的程控提示未见异常,但动态心电图却记录到了安奶奶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特征是房颤波大小不一且不规则。
安奶奶心房颤动发作时,心室起搏频率快且不规则,提示起搏器只看到部分大的房颤波,忽视了小的房颤波,存在间歇性心房感知不良。根据这个情况,医生给安奶奶安排调整起搏器的心房感知灵敏度后,她的心悸症状明显好转。
一般情况下,起搏器在心房颤动时,起搏方式会自动发生变化(起搏模式转换至非跟踪模式),如此保持心室起搏节律较规整且频率合适。但安奶奶房颤发作时,模式转换未发生,导致心室起搏频率快且不整齐,应进行程控检测。
73岁的赵奶奶(化名),10年前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一直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未见异常,但近段时间自觉心慌不适,就到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
起搏器程控提示未见异常。但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又发现了问题。监测中发现,反复记录起搏不适当发放,提示ER波感知不良。这个现象连续发生,就会触发起搏器特殊功能运作,引起房室间期缩短,影响心房辅助泵功能,同时额外的备用起搏会增加起搏器的耗电量,缩短起搏器寿命。
发现问题后,心电诊断科医生和起搏器工程师给赵奶奶再次程控调整ER波感知灵敏度,这个不良现象随即消失,赵奶奶的心悸症状也得以缓解。
我院心电诊断科何涛教授表示,安装起搏器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
动态心电图是指24小时不间断心电图记录。它的记录时间长,有12导联同步记录,捕捉的信息多且直观,可以充分地统计心脏起搏的比例、判断起搏模式、监测自身的心律失常情况、评估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及帮助优化起搏器参数和特殊功能设置,甚至可以捕捉到起搏器程控不能发现的问题,为起搏器的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以协助判断ICD的诊断和治疗、CRT的同步化效果等。
目前,我院心电诊断科每周三上午在起搏器厂家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起搏器程控随访,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提供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程控的一站式检查服务。
▲起搏器程控检查
内容来源:心电诊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