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

干货!如何从生活饮食习惯方面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来源:泌尿外科 付伟金发布时间:2022-06-21编辑:韦娜校对:曾雨珊审核:蓝飞燕点击:

分享到:
近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加重医疗负担。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利于健康,
那么,如何从生活饮食习惯方面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呢?


图片




根据专家意见,正确的食物搭配对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可能会有帮助。专家推荐:每餐饮食搭配,包括至少三分之二的植物性食物,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动物蛋白。

图片
1.早餐搭配得当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餐吃的好,对于保障一天顺利工作、学习非常重要。天然存在的叶酸是一种重要B族维生素,它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直肠癌等。


强化早餐谷物是一种将谷物类如玉米、黑米、小米、荞麦、大米、小麦、燕麦等为主要原料加工成片状再加入牛奶(冷食)或稍煮沸片刻(热食)就可食用的早餐食品。


而全麦食品是用小麦粉加工而得到粗糙食物,包括燕麦、大麦、糙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荞麦面包。强化早餐谷物和全麦食品、水果类如橙子、西瓜、草莓等均富含叶酸。所以,推荐早餐食用一份强化早餐谷物或全麦食品,搭配橙子、西瓜等水果。

图片

图片
2.重视叶酸的摄入

芦笋、鸡蛋、豆类、葵花籽、菠菜、莴苣等蔬菜中均富含叶酸。获取叶酸的最好方法不是服用保健品,而是通过吃水果、蔬菜和营养丰富的谷物产品。怀孕或备孕的女性应该服用叶酸的补充剂,以确保获得足够叶酸,以预防胎儿出现某些先天缺陷性疾病。


图片
3.重视水果和蔬菜的抗癌功效

水果和蔬菜富含抗癌的营养物质,颜色越多,所含的营养物质就越多。当我们进食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时,有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例如,番茄含有番茄红素,所以看上去是红色的。相关研究表明,长期服用西红柿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加工过的番茄制品如番茄汁、番茄酱等,具有增加抗癌的功效。


葡萄和葡萄汁,尤其是紫葡萄和红葡萄,含有白藜芦醇这一种成分。而白藜芦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体外细胞研究证实,白藜芦醇可逆转引发细胞癌变的损伤。因此多食用葡萄和饮用葡萄汁,有利于减少患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图片

图片
4.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和腌制食物

大量研究证实,食用烟熏或腌制类食物会增加接触致癌化学物质的机会,因此,应避免长期食用加工肉类如腊肠、腊肉、火腿和热狗等,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偶尔吃一下,还是可以的。)

图片
5.茶的抗癌潜力

多饮用茶,尤其是绿茶,因为它含有茶多酚成分,研究证实茶多酚具有抗癌性。文献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绿茶可以减缓或预防结肠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的发展。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发现长期饮茶可降低膀胱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图片
6.少饮酒可降低患癌风险

古语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为一醉解千愁。但研究表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和乳腺癌的发生都与饮酒有关。长期饮酒也会增加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

图片

图片
7.重视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水不仅能解渴,还能降低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因为多饮水,可稀释膀胱中潜在致癌物质浓度;同时,喝更多的水会导致您排尿频繁,这也就减少了致癌物与膀胱接触的时间和机率,避免膀胱尿路上皮癌变。


因此,多饮水,特别是有膀胱癌高危因素的人群,有助于降低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图片
8.控制糖的摄入

糖不会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但长期摄入过量的糖,会增加热量,导致超重和肥胖,患上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如果您真的喜欢吃糖,那么推荐您,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糖分的水果。

图片
9.控制体重,适度锻炼

各种先天因素或者后天因素导致的体重超过正常人标准体重,称为超重或肥胖。BMI(Body Mass Index)简称身体质量指数或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²(米)。BMI值在 24以下,是健康体重,BMI值在24-27,称为超重;BMI值在28-32之间,称为肥胖。


超重或肥胖可增加疾患多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食道癌、肾癌等的发生风险。因此,维持健康体重及适度锻炼,有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图片


(本文内容来自于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

参考文献:

[1]梅丹,于建春.营养支持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5-110.

[2]石汉平,许红霞,李苏宜,曹伟新,李薇,巴一,陈公琰,王昆华,齐玉梅,陈子华,于康,江华,胡雯,丛明华,陈俊强,李增宁,方玉,葛声,王新颖,林源,管文贤,罗琪.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5,2(01):29-33. 

[3]吴国豪,谈善军.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04):361-365.

[4]陈莲珍,费小非,李璐,杨谨成,吴健雄.肠内营养制剂产品配方评价[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04):43-46+64.

[5]吕俊玲,夏路风,胡咏川,刘蕾.肠内营养制剂基本特点及治疗中的药学监护[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0,18(10):76-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