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院办 蓝飞燕编辑发布时间:2017-08-21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南宁晚报专访我院神经外科专家:眼皮跳、牙疼是小事? 别大意!当心脑神经疾病
http://www.nnwb.com/html/2017-08/04/content_285461.htm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虽然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但眼皮跳却有可能预示着人体健康出现问题,即临床上常见的“面肌痉挛”。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常常被当成“牙疼”来医治。其实,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都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日常生活的疾患,极易造成心理创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余永佳提醒,眼皮跳可能是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如果经常出现眼皮跳动,不要大意。另外,如果牙疼看牙医看不好,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应到医院神经外科找医生诊治。
频繁眼皮跳
警惕面肌痉挛“袭击”
40岁的林女士两年前开始出现左眼皮跳动,开始只是偶尔跳,她没在意,过了几个月,发展为白天黑夜不间断地跳,即使睡觉闭上眼睛,左眼皮还在跳。同时,她的左脸和左侧嘴角也不停地抽动。近来,林女士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左眼皮跳着跳着,就不由自主地闭上了,每次持续几秒钟难以睁开眼。一个星期前,她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被诊断为左侧面肌痉挛。
据余永佳介绍,面肌痉挛又称单脸抽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果是短期、偶发的眼皮跳动不停,多数并无大碍,此时只需轻轻按摩,稍加休息症状就会消失。但如果是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的“眼皮跳”,甚至发展为脸部肌肉抽搐,此时应该引起重视,一般来说,可能是面部神经出现问题了,其中以面肌痉挛多见。
余永佳表示,面肌痉挛发作时,患者的脸会呈阵发性、快速且不规则的抽搐,随着病情发展,间歇逐渐缩短,可连动到嘴角甚至颈部,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如发病超过3个月,自行缓解或转为正常的可能性极低。
关于面肌痉挛发病原因,余永佳表示,患者出现面肌痉挛主要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或面神经根部受到压迫。这也是患者多集中在40岁以上的原因,40岁以上的人血管弹性较差。所以,如果面肌痉挛患者为年轻人群,此时则需考虑脑瘤或者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分不清眼跳还是面肌痉挛
可通过核磁检查确诊
面肌痉挛常常被误认为是眼跳或受凉风所致。如果脸部发生抽搐、眼皮跳动等症状,可以到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诊断面肌痉挛的患者一般需要做核磁的两个检查,分别是头颅平扫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是核磁的两种检查序列。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平均100~200个门诊面肌痉挛的患者中,大约有1个患者核磁可查出颅内肿瘤,肿瘤基本位于头后部、桥小脑角部位,一般为良性,以胆脂瘤和听神经瘤居多。因此,我认为核磁平扫是必要的。”余永佳表示。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通过特殊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检查,可发现同侧面神经根部有血管相邻及压迫。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磁共振血管成像不同于脑血管病筛查时做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叠加了神经血管关系的特殊序列,因此治疗这类患者较少的医院不一定有这种检查。
药物、针灸只能缓解症状
注射或手术解决较为理想
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余永佳表示,一般多借助针灸、中药、局部封闭等来缓解症状,但是治标不治本。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降低面神经电信号传导来控制痉挛,达到松弛肌肉,缓解痉挛的效果。一般有效期为3个月至半年,可重复注射,但多次注射后效果降低。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高龄、全身状态差、手术不耐受的患者。但注射肉毒素的不足之处是,注射次数过多,容易造成人为的面瘫,所以不建议长期注射。
另外,手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将压迫着面神经的血管分开,使面神经不再受血管搏动压迫刺激,抽动症状就会消失。手术采用的是全麻,切口长度要根据患者耳后头皮软组织的厚度以及颈部长短,可选择耳后横切口或竖切口,切口长3~5cm。一般来说,手术时间在1~2小时,如果算上麻醉和复苏时间,需要再加1小时。
三叉神经痛易被错当牙疼
疼痛多为单侧发作
因为牙疼,3年时间里,刘阿姨不知道看了多少次牙医,甚至拔掉了几颗牙,牙疼却总不见好转。近日,她才到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原来这些年她患的不是牙病,而是三叉神经痛。
余永佳表示,临床上,像刘阿姨这样错把三叉神经痛当成牙痛的患者不在少数。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从人的眼角和口角分别向同侧的耳孔连线,可以将人的面部分成三部分——额头、颧颊部以及下颌部,每一部分都有专门的神经支配,即三叉神经。”余永佳表示,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左右发病,女性较多。在97%的患者中疼痛是单侧的;当双侧发作时,往往双侧疼痛区域相同。在单侧疼痛的患者中,约57%的患者是右侧面部疼痛。对于患者来说,吃饭、刷牙、打哈欠都会引发剧痛,主要症状为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严重的可能引发抑郁症,甚至诱发轻生。
目前,我国有三叉神经痛患者约250万人,但不少患者在求医时都走了冤枉路。由于三叉神经痛发病时,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神经的某一支或多支,和牙痛十分相似,因此生活中有三成的面部三叉神经痛被误认为是牙痛。因此,余永佳提醒,如果患者出现面部、口腔等部位的疼痛,先不要盲目看牙医,可以先到医院做检查。
治疗三叉神经痛忌盲目
不同患者适用不同的方式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但随着影像学发展,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非常快。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种。三种治疗方法没有孰优孰劣,而是适合不同情况的患者。
余永佳介绍,事实上,如果采用专用药物治疗的止痛效果良好,更加确认三叉神经痛的诊断。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痛控制有效的药物,有时候会因为患者化验指标的异常而不得不停止服用。因此,在服用药物治疗前需要行血常规、尿常规以及生化检查作为基准线。
值得一提的是,当使用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痛时,医生应告知患者过早地减少或停止服用药物会导致疼痛复发,否则疼痛会更加难以控制。“射频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通过专门的射频针(大概10厘米长)穿刺到三叉神经半月节,将其加热、破坏。因为在面部操作,需要病人配合,所以采取局部麻醉。操作的时候,需要专门的影像学仪器配合和引导,以确保进针的路线是正确的。”余永佳表示,如果是因为血管压在神经上,通过射频治疗是无法根治的,只能短期缓解症状。好的话5到10年不疼,但大部分人只能两三年不疼。如果复发了,可以再做。
另外,手术也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微血管减压术,做的时候先在耳朵后面(患侧)打一个大概一块钱硬币大小的洞,通过显微镜在颅内操作,用手术器械将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的血管分离开,使血管不再压迫神经根,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叉神经痛。
本版采写 廖秀芬 通讯员 蓝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