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拆弹部队”:我院神经外科介入团队成功完成11月大婴儿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

来源:神经外科发布时间:2021-11-09编辑:王圣泳校对:审核:点击:

分享到:

QQ截图20211109093731.png


11月4日,我院神经外科冯大勤教授及其介入诊疗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先天性颅内巨大动脉瘤合并复杂脑动静脉瘘介入手术。这名11月大的婴儿萌萌(化名)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现已康复出院。


QQ截图20211109150147.png


萌萌出生时就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萌萌患有先天性颅内巨大动脉瘤合并复杂脑动静脉瘘。但考虑年龄小,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等原因,当地医院暂予定期观察处理。近日,萌萌的家人将其送至我院就诊,经头部CT及核磁共振等检查进一步确诊后收治入院。


据了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医疗技术、经验等限制,婴幼儿先天性复杂脑血管病一直是诊疗的“高风险区”,甚至是“手术禁区”。但如果这类患儿不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多数会出现夭折,部分患儿即使存活下来,也常常因脑出血、脑缺血、继发性癫痫等各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以及新医疗技术、材料的出现,让这类疾病获得及时、彻底的治疗成为可能。


QQ截图20211109112641.png


萌萌入院后,冯大勤教授团队立即组织多学科进行手术前会诊讨论。鉴于萌萌年龄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中放射线和造影对比剂的影响,为此制定了缜密的诊疗方案: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病灶栓塞术同期进行,并且由对婴幼儿麻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我院麻醉科团队为手术全程保驾护航。


11月4日下午3时许,萌萌经全身麻醉下,快速、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团队立即根据造影结果,迅速确定了病变的特点、范围和根治性栓塞手术的可行性与风险把控。


图片1.jpg


紧接着,团队采用可脱弹簧圈联合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逐步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瘘进行精准栓塞,最后成功地完全栓塞颅内巨大动脉瘤以及发生严重“盗血”的多处脑动静脉瘘畸形血管网。


术后的脑血管造影证实,手术不仅彻底排除了颅内巨大动脉瘤这枚“定时炸弹”,同时全栓了脑血管动静脉瘘,恢复了萌萌颅内正常脑血管构筑血液灌注,有望从此阻断脑出血、缺血及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


QQ截图20211109112713.png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完全


整个诊疗手术一气呵成,全程仅用时3小时。冯大勤教授及团队通过熟练的介入微创术,选择性能稳定、价格便宜的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巧妙地利用两枚可脱弹簧圈精确阻扰、降低血液流速,避免液体栓塞剂“误栓”正常引流静脉,达到调控液体栓塞剂在病灶中安全弥散、栓塞的效果。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既能“有的放矢”地从容消灭病变,又降低了患方的医疗费用。

 

图片2.jpg


后续,经过精心复苏和术后治疗,萌萌已于11月8日康复出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介入诊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介入诊疗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和沉淀,诊疗水平一直在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广西首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即是由我院神经外科创始人梁承钢教授完成,迈出了广西神经介入诊疗的第一步。到上世纪90年代,广西首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由我院神经外科肖绍文教授带领介入团队完成的,为广西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打开了新的局面。


近二十多年以来,我院神经外科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科内的神经介入诊疗团队也日益壮大、人才辈出。至今,我院神经外科介入团队已能够娴熟开展各类复杂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BAVM)、烟雾病(moyamoya病)、各种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各类脊髓血管畸形、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血运颅内肿瘤术前栓塞、脑动脉狭窄以及机械取栓治疗脑动脉急性闭塞等等疾病的介入诊疗。这些成熟的介入、微创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各种疑难、危重脑血管病的治愈率,而且,在安全性和降费增效方面也完全契合国家新医改政策和精神,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社会效益。


近几年,神经外科介入团队还开拓了针对儿童、青少年先天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争取在低龄人群脑血管病的诊疗方面积累经验。至今,团队负责两项在研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先天性脑血管病”的课题,旨在通过科研方法总结出更成熟可靠、值得推广的诊疗方法,增加儿童、青少年先天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为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水平做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