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电生理团队的钟国强教授带领何燕主任医师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主任经三维填电解剖标测系统及食管超声指导下,共同完成了一站式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填补了广西在此领域的空白。
来源:发布时间:2018-03-13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一站式”治疗心房颤
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10%,65岁以上5%,我国房颤患者约有1000万人。除可引起心悸、胸闷等多种不适外,房颤人群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及脑卒中,后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5倍。
最近,广西首例一站式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实现了“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为房颤患者提供了“双保险”。
当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电生理团队的钟国强教授带领何燕主任医师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主任经三维填电解剖标测系统及食管超声指导下,共同完成了一站式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填补了广西在此领域的空白。
据了解,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趋势,能有效减少房颤病人的卒中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一站式”治疗通过微创途径,既针对房颤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又闭合了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消除了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心房颤动还有新突破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钟国强教授带领的心脏电生理团队成员李金轶博士等,在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储慧民主任的指导下,成功为一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实施了国际上先进的冷冻球囊消融术。
本次应用的冷冻技术具有更加安全、高效、疼痛减低等优点。由传统的“烧心”变为“冻心”,冷冻球囊消融术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医院能够开展此类手术。
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最常用的方法,而冷冻球囊消融则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得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冷冻球囊消融术与传统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相比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
1.后者是采取局部加热的方式逐点消融,以点连线;而前者则是一次性对所有靶点进行治疗,治疗点更广泛。
2.前者为心肌周围的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低温技术所形成的心肌创面更加光滑,边际更加清晰,降低了创面形成血栓、肺静脉狭窄和心脏压塞等术高危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该技术更易于医生操作,能将手术时间缩短到1-2小时,减少了X线曝光对医生和患者损害。
科普时间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有哪些症状?
1.有的患者会感觉心跳明显加快且紊乱,体现为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导致晕眩、呼吸困难甚至晕厥捽倒;
2.但也有很多患者平时无自觉症状,故更易被忽视。
房颤有什么危害?
房颤的危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
(一)脑卒中: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脑卒中,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
房颤时血液无法被完全泵出,随时间推移淤积在心房内凝结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相应部位的脑部供血,引起脑卒中。
其所致脑卒中具有“三高”——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25%,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
另一方面: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衰病史都是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抗凝是必要的。
(二)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更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人容易得房颤?
1.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缩窄性心包炎、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当他们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
3.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4.各年龄段人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青年人中的房颤称为孤立性房颤,老年房颤患者中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期表现。
内容来源:心血管内科、院办(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