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16-02-19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地球近期不太平!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这边美洲又出现一种蚊媒病毒——寨卡病毒,而且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爆炸式”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其中,巴西情况最为严重。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经过积极隔离,精心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寨卡病毒威力有多大
相对权威的资料显示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病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积极灭蚊是防止寨卡病毒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内容来源: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