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儿科、神经外科发布时间:2021-09-09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9月2日下午,6岁的希希(化名)和4岁的浩浩(化名)在迷走神经刺激器置入后2周返我院复诊,并开机启动了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这是我院首次为难治性癫痫儿童开展迷走神经刺激术(以下简称VNS)治疗。
出生后几个月,希希和浩浩都出现了不明原因抽搐,经我院确诊为癫痫。
癫痫俗称“羊角风”,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虽然至今已有数十种抗癫痫药物上市,大多数癫痫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控制,但仍有约1/3的患者经过规律用药后发作不能完全控制。希希和浩浩就是其中的两例难治性癫痫患者。
儿科癫痫专家韩蕴丽教授介绍,希希在5年前初患癫痫时便来到医院治疗,先后尝试了多种药物,但疗效不明显,并已严重影响智力发育,进行脑电图、癫痫磁共振等详细检查后,也无法找到明显的癫痫致痫病灶,且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希希存在导致癫痫的突变基因,治疗陷入了困难。
而浩浩的情况也不明朗。浩浩患有婴儿痉挛症(难治性癫痫之一)伴严重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经过ACTH、丙戊酸、喜保宁等多种药物治疗,发作仍无法控制。
▲儿科癫痫团队为希希制定VNS开机方案
长年的治疗使得希希和浩浩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儿科神经专家进行会诊后,一致认为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治疗他们的希望。经过慎重考虑后,希希和浩浩父母同意进行VNS治疗。
▲癫痫神经外科团队进行VNS置入术
8月中旬,希希与浩浩一起接受了我院癫痫神经外科团队黄光翔副主任医师开展的迷走神经刺激器置入手术,术后半月术口恢复良好。9月2日,他们顺利返院,进行复诊开机治疗。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找更加优化的办法,癫痫神经调控技术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迷走神经刺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难治性癫痫治疗。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通过刺激一侧颈部迷走神经(通常为左侧)而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段,手术方式通常为将一微型组件的刺激器埋植于左锁骨下区皮下组织内的小囊袋中,并将电极经皮下隧道引入颈下部,缠绕在迷走神经上。
经典的迷走神经刺激器置入术多采用双切口,一个切口位于左侧颈部,用于放置电极,另一个位于锁骨下方或腋窝前褶皱处。VNS的刺激参数由医生根据患者自身的疾病情况及药物作用来调节。
国际第一个VNS协作组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经过16~18个月的治疗,癫痫发作率平均减少了52%。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项均表明VNS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且长期治疗的效果较稳定。
VNS治疗与抗癫痫药物治疗并不冲突,患者可以根据VNS治疗的效果调整服药方案。传统的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需要开颅,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切口位于颈部和胸口,手术风险更小、手术时间短、难度更低。
▲VNS置入位置及术后患儿术口
目前,VNS治疗的适应症(需满足以下两项目):
1.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2010年发布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诊断标准。
2.未发现可治疗的癫痫病因,或针对病因治疗失败。可治疗的病因包括:经过合理术前评估适合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结构性病因;药物或特殊饮食治疗可控制癫痫发作的代谢性病因,例如:维生素 B6 治疗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生酮饮食治疗I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所致癫痫;通过免疫性治疗可控制癫痫发作的免疫性病因等。
目前对于婴幼儿VNS治疗尚无年龄下限推荐,但对于1岁以下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婴儿患者,需要多个学科团队在充分评估病因学(目前研究认为有些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癫痫可能疗效欠佳)、癫痫预后以及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基础上,谨慎权衡。
如今,我院已可以成功实施此项手术,标志着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在广西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进一步普及,将为更多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带来希望。
内容来源:儿科、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