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作者:来源:点击: 次
放射学科与医院同时建立于1934年12月,历史悠久,历经9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具有先进的专科设备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融教学、科研及临床为一体的综合医学影像平台,学科在华南区排行前三,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学科现有医生50人(含返聘),技师55人,护士17人。其中诊断组: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主治4人,住院医师20人,其中博士22人,在读博士12人,硕士9人。技术组:主任技师3人,副主任技师3人,主管技师12人,技师35。护理组: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3人,护士1人。
放射学科于1990年获批硕士培养点、1993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招生,2013年获批影像博士培养点、首批广西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基地、2021年获医学影像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广西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为广西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广西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广西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广西医师协会影像技术分会及广西护理协会影像护理分会的主委单位,也是中国地中海贫血影像专科联盟、广西放射科影像专科联盟、广西影像护理联盟等联盟的盟主单位。
学科每年面向学生教学为临床5年制本科生、临床5+3学制生、医学影像5年制学生、全英临床本科生,完成学时数650,同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规培生,目前已培养毕业影像专业本科生464人、硕士研究生343人(其中在职硕士78人)、博士研究生40人(其中在职博士14人)、规培生22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98人(其中在职21人),在读博士30人(其中在职16人),在科规培医生18人。
放射学科于2010年开始进行亚专业分组,目前具有完整的各亚专科临床技术及科研团队,包括头颈及神经系统、心胸系统、腹部及乳腺、骨肌系统专业组,技术包括DR和DSA、CT、MRI及图像后处理团队,以及专业的护理团队。
学科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部级、厅级科学基金77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广西自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放射科常规DR照片机7台,3.0T MRI 4台,1.5T MRI 3台,64排螺旋CT、256排CT及双元Flash CT各2台,数字DSA机3台,数字胃肠造影机1台。可开展全身各部位X线照片、各种造影检查;全身各部位CT常规检查、CT血管造影、CT组织器官灌注等功能成像技术;全身各部位MR常规检查、功能MRI、频谱分析等磁共振检查技术;支持临床开展各种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如血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术、血管瘤栓塞术、肿瘤栓塞及化疗药灌注术、ERCP取石术、胆道支架置入术等,每年完成临床影像工作量40余万人次。
建立完善的影像数据平台,更好为智慧医院服务,目前影像数据已覆盖全院临床科室,并逐步建立单病种影像数据库,主要为重点病例、地方多发病的影像、病理与临床信息,为本学科及临床教学、科研服务。建立超声、CT、DSA与介入联合诊疗机制,组建影像-临床肿瘤、影像-临床心血管疾病相关团队,以增强肿瘤及血管性疾病规范化介入治疗,实现本院影像与医技专业信息的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撑。并实现临床影像数据与广西医科大学的影像教学网络系统数据传输,更好为教学服务。同时建立互联网+影像融合平台,完成紧密型医联体医院的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指导基层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本学科以精良的影像设备及完善的数字化、网络化为平台,推动影像诊断及介入诊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增强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实力,使学科在临床诊疗能力、高级人才素质、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保持广西领先和国内先进的地位,为区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提供影像技术支持,并承担影像学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及影像技术应用推广、医学科研及教学等任务, 为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临床诊治综合实力,打造合理人才梯队,使诊疗技术达到与国际接轨、 国内先进水平, 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在东盟国家及国内特别是西南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影像学诊疗中心,人才培养、临床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经济、放心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