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重点学科/专科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3-12-27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一)学科基本概况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3年,是广西最早成立标准ICU的医院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培训于一体的临床中心,也是具备国内领先的重症医学诊疗水平并有能力辐射东盟及西南地区的临床医学中心。我院重症医学科由五个重症治疗病区组成,有66张标准配置床位,拥有医生55名,护士207名。作为一级诊疗科目,实行封闭式管理,年均收治危重病人7000人次。学科配备先进完备的信息系统,包括具有AI决策功能的临床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拥有先进的呼吸机(NAVA通气等)、集成化的监护系统、颅内压监测系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PAC监测、PICCO监测)、支气管镜、血液净化机、床旁多普勒超声、血栓弹力图、IABP及ECMO等多种高新技术与设备,其整体规模、装备、医疗、科研及教学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1.学科总体特色与优势

(1)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于2018年通过验收正式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学科从2005年起,担任广西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及第四届主任委员单位,并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单位;

(3)2009年~2018年,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学科,期间负责起草制定了广西重症医学的行业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症医学科评价标准》,为广西重症医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标准化的指引,指导了广西所有重症医学科建设,仍为广西现行的评价标准;

(4)2014年获批教育部重症医学博士、硕士学位点并成立广西唯一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开始招收培养重症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5)2021年学科老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6)2018年获批广西唯一的国家级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2020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7)依托学科举办的广西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班,至2010年以来,共举办18期年来,为广西培训1036名重症医学专科护士;

(8)学科在2015年~2021年连续7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专科声誉排名中稳居华南地区前三;

(9)2018年开始担任广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广西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首家体外生命支持地方学会);

(10)2019年获批广西首批卫健委重症医学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广西卫健委重症医学临床重点专科。

(11)学科面向东盟,开展国际间重症医疗计划,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5个国家开展国际间重症患者医疗转运,开展了20余场次的远程医疗;

(12)学科几乎参与指导了近二十年来所有广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工作;

(13)新冠疫情期间,我学科作为副主编编写的中英文专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疗与防控管理》和《The Experience of COVID-19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正式出版发行,受到东盟国家的高度好评;

(14)2019年~2022年疫情期间,在“战湖北,援海南、助上海、守广西、助边境”的抗疫实践中,85.6%的医生和51%的护士外派参与到了抗疫一线的救治工作,书写了重症医学科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国家卫健委先进个人”等称号。


2.人才梯队优势

学科现有医护人员262名,其中医师55名,护士207名。学科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0名(其中护理学硕导1名),有10人具有美国留学经历;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3名、在读博士11名,其他均具有硕士学位。

学科带头人汤展宏教授为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医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目前担任广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急救治装备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组全国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分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委员及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重症医学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重症医学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委员,国家卫计委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家卫健委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重症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自治区及南宁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并担任《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中华重症医学杂志》、《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文版等杂志编委,荣获“2018广西应急管理工作个人二等功”“2016-2017国家卫计委H7N9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及“广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另外,还有多名学科骨干医师担任广西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广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3.临床诊治能力特色与优势

我院重症医学科诊疗服务范围覆盖几乎所有重症领域,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技术、重症超声技术、膈神经辅助通气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重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人工肝脏替代治疗、颅内压监测技术、重症患者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技术、重症床边肺康复技术、重症床边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特殊亚低温治疗技术、重症腹腔综合救治、血栓弹力图监测与治疗技术、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等急危重症核心治疗技术。形成了以重症感染、重症创伤、器官功能支持与复苏为特色的救治平台:

(1)重症感染:先后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调查分析、致病及耐药机制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形成以重症医学科、普外科为主的多学科联合规范诊治平台,在重症腹腔感染、重症胰腺炎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腹腔重症的综合救治上形成特色。

(2)重症创伤:在重症医学科平台上,多学科联合救治多发伤患者,特别是在颅内压监测、BIS及特殊亚低温技术监测治疗下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和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创伤性凝血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3)器官功能支持与复苏:对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有先进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手段,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特别是在传统的器官功能支持手段效果欠佳的情况下,采用特殊全身亚低温技术降低氧耗、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保护器官。亚低温能延迟感染时间窗。另外,对于在VA-ECMO支持下的高危复杂的冠心病患者(CHIP)手术,学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与SOP CHIP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远期预后与生存率,取得较好的成效。

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下,学科极大地提高了业务辐射能力:

(1)学科与9家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对口帮扶机制,定期派医护人员进行精准帮扶。2018年学科牵头成立了“重症医学专科联盟”,联盟单位涵盖广西等110余家单位,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区域重症医学整体医疗及学术水平。

(2)接受来自广西区内外(湖南、贵州、广东、山东、四川等)各级医院的进修医师和护士。

(3)每年指导区内重症疑难病例会诊超200余例。

(4)开展ECMO院际和国际间转运救治,包括:越南国际ECMO救治转运2次。新冠流行期间,学科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多个东盟国家进行了20余场次的远程医疗服务。

(5)每年举行重症医学新技术新进展培训班,每年参会人数逾1500人。

(6)向全区医院推广重症腹腔感染的规范化综合救治、在重症医学平台上重症创伤的救治、肺保护通气策略及低温技术等。

此外,近20年,学科教授还参与指导了几乎所有的广西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其中包括:重症新冠患者救治、乐业隧道坍方救治、重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救治、柳城爆炸伤员救治、银海电厂爆炸伤员救治、浦北鞭炮厂爆炸伤员救治、北流幼儿园群死群伤事件、北海阳光纸业氯气中毒、河池消防队员救治、贵港景区重大车祸事件、防城港化工厂爆炸、合山煤矿重大塌方事件、靖西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岑溪炮竹厂爆炸伤员救治、百色雷击伤员救治、宜州广维化工厂爆炸伤员救治、高速公路重大车祸伤员救治等,多次获上级部门的表彰。


4.科研特色与优势

近十年来,学科开展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器官功能保护、重症感染与ARDS、心血管重症与心肺脑复苏等为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器官功能保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器官功能保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浅低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研究、浅低温对脑保护的研究及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治方面的研究。阐明了浅低温的肺保护机制,浅低温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早期浅低温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供需平衡,改善其预后。在临床中还发现,浅低温能延缓重症感染患者感染的时间窗。相关研究内容曾在国内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举行了继续教育学习班,发表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参编专著22余部。获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

(2)重症感染与ARDS:感染及ARDS是重症医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涉及临床中常见问题。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调查分析、致病及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获得了重症感染治疗的流行病学依据和细菌耐药机制分析,有效地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相关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

(3)心血管重症与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后诱发全身器官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早期复苏成功患者远期生存状态不佳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的实验模型,应用控制性低温、控制性高血钾及抗氧自由基治疗等措施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动物进行干预,探索改善复苏后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及可能机制。对于在VA-ECMO支持下的高危复杂的冠心病患者(CHIP)手术,学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与SOP CHIP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远期预后与生存率,取得较好的成效。近五年来,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基金资助下,相关研究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

近年来,学科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33篇,中华系列12篇。学科教授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专著共16部。特别在新冠疫情期间,副主编中英文版的《新冠肺炎临床诊疗与防控管理》,高效地服务新冠患者救治,受到东盟国家欢迎。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国、内外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2021年参与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及浙江医院等医院的国家重症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的申报。同时,学科与广西医科大学睿谷医学检验中心紧密合作实现脓毒症病原体的基因和耐药性以及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的精准检测。


5.教学特色与优势

(1)我院是教学医院,成立了广西唯一的重症医学教研室,2018年获批广西唯一的国家级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2020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每年承担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住培医师、专培医师及进修医师的重症医学教学工作,年均培养150余人次。学科也是广西首批县级重症医师定点培训单位,每年完成40~80余名进修医师及县级医院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每年指导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课题设计、实施及临床技能培训。学科教授荣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自治区卫健委继续教育先进个人称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

(2)近年来,每年多次在全国及省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主持等,进一步提升辐射能力:包括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大会,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中华医学会外科与重症感染会议,全军重症医学大会,华南重症医学论坛,西部重症医学论坛,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资质培训(5C),北京市、上海市、湖南省、湖北省、福建省、四川省、江西省、海南省及青海省等近20省市重症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等。

(3)每年主办自治区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包括广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学术年会、广西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班。每期会议全区参会学员逾500人,培养了一大批重症医学专业骨干。连续多年多期举办关于脓毒症与器官功能支持国家级继教学习班以及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学习班,提供了区域学术交流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