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脑内长核桃大小肿瘤 我院神经外科专家用新技术从鼻腔入镜成功切除

来源:发布时间:2022-02-16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1月26日,3岁10个月的清儿(化名)在病床上和妈妈一起轻松地阅读超级飞侠漫画书。可就在不久前,清儿因为颅内长了核桃般大小的肿瘤,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总是吐,还总是头很疼。” 清儿妈妈回忆起来心有余悸。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周全主任医师团队联合儿科、麻醉科、手术室、PICU等多学科,首次成功为低龄患儿实施了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微创手术切除鞍区巨大肿瘤。清儿现在恢复很好,春节假期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当地公园游玩。



快速查明病因

唯一被冠以恶性结果的良性肿瘤

今年1月份,清儿出现了头疼、呕吐。父母第一时间带他去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提示,第三脑室占位,梗阻性脑积水。不懂医学的他们,感觉情况不妙,赶紧到我院求治。


经过影像学检查,我院神经外科专家考虑清儿患的是颅咽管瘤,肿瘤累及鞍内及鞍上区,似核桃般大小,约3.7cm *2.6cm *3.6cm,呈囊实混合性,实质部分有钙化,瘤体压迫了垂体柄、视交叉及视神经,囊性部分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导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颅咽管瘤虽是良性肿瘤,但肿瘤毗邻下丘脑、视交叉、垂体、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重要结构,患儿术前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由于颅咽管瘤生长位置较深,与周围重要结构黏连严重,既往手术全切除率不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高复发率、生存质量低下及无瘤长期生存率低的特性,因而这也使其成为唯一被冠以恶性结果的良性肿瘤,更是一种令神经外科医生感到沮丧的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多学科鏖战6小时

用最新主流技术治愈最小的孩子


神经外科周全教授团队联合儿科、麻醉科、手术室、PICU多学科术前进行讨论,评估术式及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及处理,最终专家们达成共识,清儿因肿瘤压迫第三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首先行脑室外引流术缓解脑积水,降低颅内压,待病情稳定后再采用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转PICU监护治疗。

图片

▲周全带领团队时查房



“这么小的孩子接受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EEEA)切除颅咽管瘤在广西还是首次。”周全介绍说。传统的开颅手术方式存在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视野局限、术中需要牵拉视神经和血管、术后并发症较多等不足。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应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EEA)切除颅咽管瘤已逐渐成为主流术式。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能提供手术区域高清的全景视野,解剖结构显露清晰,可全方位无死角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结构的关系,直视下无牵拉进行肿瘤原位锐性分离切除,从而减小手术损伤,更好地保护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提高了全切率。减少了肿瘤的残留率,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

但是清儿只有3岁,儿童鼻孔小,蝶窦气化程度低,鼻腔内操作空间狭小,限制了操作的自由度,而且目前尚无儿童的专用经鼻手术器械,所以对医生内镜下的操作要求更高,对低龄儿童进行这样的术式存在极大难度和风险,文献大宗病例报道也较少。

在完善术前准备和充分和家属沟通后,周全联合多学科团队开展手术。术中,周全将神经内镜经鼻腔深入颅底,抵近观察,清晰显露肿瘤,在狭小的手术空间里精细操作,经过团队6小时手术奋战,顺利切除肿瘤。术后,清儿转到PICU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恢复良好,很快回到了普通病房。


图片



让清儿妈妈高兴的是术前的症状消失,没有新发神经功能损害,病理也证实为颅咽管瘤,复查核磁共振显示肿瘤全切。她发自内心地感慨:“医患之间就是要相互信任,才有希望。感谢医生们!”


此次神经外科周全教授团队在区内率先成功开展了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低龄儿童颅咽管瘤手术,也开启了儿童颅咽管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新篇章,给儿童颅咽管瘤治愈带来新的希望。

出现这些症状当心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起源于原始外胚层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为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约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0%,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2%。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因颅内压增高症状而出现头痛、呕吐等,同时伴有视力视野障等,以及生长迟缓、尿崩、向心性肥胖、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等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

内容来源:神经外科、宣传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