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血液内科 钟文莲发布时间:2023-03-21编辑:韦娜校对:谭凌宇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3月20日,是第八届“中国血小板日”。我院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规范诊疗中心在血液内科程鹏主任医师、龙媛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联合儿科三病区廖宁主任医师、药学部黄天敏副主任药师,在门诊大厅为广大血小板疾病患者进行以“启新程愈新生,共建健康中国”为主题的义诊活动。
义诊现场,专家耐心为前来咨询的病友们提供问诊服务,并耐心解答,结合专业评估给予个体化的诊疗意见。同时,义诊还为病友们发放疾病宣传手册,积极普及血小板相关知识。
龙媛、ITP专科护士钟文莲在现场为广大病友讲解了《血小板监测的相关知识》《出血的观察和防范》,普及和加强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让病友们能正确辨别出血和防范出血,消除对疾病的恐慌。
本次活动通过医患咨询、现场课堂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血小板疾病的认识,加强了患者用药安全性认知。
1.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主要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不断产生的血细胞,具有独特的表面膜蛋白、细胞器和内容物,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有100~300 x10~9/L之多,即我们常说的10万~30万。
平时,大部分血小板在血管中参与血液循环,还有一部分贮存在脾脏中,当血管中的血小板不够用时,就会释放出来。
2.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可千万别小看血小板,血小板们可绝不止是巨核细胞废弃甩掉的残渣碎片,每个巨核细胞能生成上千的血小板。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的伤口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3.血小板减少有哪些临床表现?
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腔出血,严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等,甚至脑出血导致患者死亡。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50 x10~9/L时,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的危险性;血小板<20 x10~9/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血小板<10 x10~9/L时则有极高度的危险性。
4.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失去免疫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限,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
ITP是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育龄期女性和儿童群体。针对ITP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兼顾患者意愿,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