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孤独症,孩子3岁前要注意 | “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孤独症义诊

来源:宣传科、康复医学科发布时间:2024-03-30编辑:朱瑞璇校对:何梦莹审核:蓝飞燕点击: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年4月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孤独症日,为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方便民众,3月30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合儿科、心理卫生科在门诊大楼一楼大厅开展主题为“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的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


图片

义诊现场,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许建文教授的指导下,儿童康复专科副主任韦爱玲博士、张莉主任医师,儿科李杏副主任医师,儿童康复部主管彭康易感统治疗师,心理卫生科杨振灏心理治疗师等专家团队为患者提供问诊、咨询等义诊服务,根据患者病情状况给予个性化建议及诊疗方案。


图片

图片


活动积极响应2024年“世界孤独症日”活动主题要求,助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孤独症的关注度,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方法的认识,专家团队发挥多学科诊疗优势为孤独症患者提供优质可及的健康科普义诊服务。



科普知识

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往称广泛性发育障碍。


2:孤独症的病因是什么?
1. 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不明,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基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免疫及病毒感染等方面。
2. 胎儿期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与ASD发病有关。
3. 免疫系统异常:ASD儿童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提示ASD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3:孤独症的症状有哪些?

(儿童ASD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儿童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4的儿童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临床表现在儿童发育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1. 社会交往障碍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2. 交流障碍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儿童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3. 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

4. 其他表现:常伴随有精神发育迟滞、睡眠障碍、癫痫、脑瘫、感觉系统损害、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定、多动、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


4:有哪些康复治疗的方法?

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 教育和训练原则
1) 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 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ASD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 个体训练:针对ASD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
4) 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

2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ABA): 
是迄今为止最广为人知的综合干预模式之一。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儿童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强调高强度、个体化和系统化。

3. 增加感官刺激以利于感知觉发展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可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在训练中提供感觉刺激,促进感知觉发展。注意在训练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直观训练器具,补偿孤独症儿童抽象思维的不足。
1) 视觉训练
2) 听觉训练
3) 触觉训练
4)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
5) 空间知觉训练

4. 感觉统合训练(sesory itegration taining, SIT):是利用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听觉、视觉、基础感觉、平衡、空间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刺激大脑功能 ,使儿童能够统合这此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能做出适应性反应。

5. 精细运动训练(fine movement training)
训练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具体情况设计,有安全隐患的训练器材必须管理好,避免意外。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训练原则包括实境实物训练,分类命名及一对一的概念,物品功能与关系概念,注意力集中、听指令行事,半结构式的生活作息及空间安排,增加生活经验。

7. 结构化教学法
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言语、感知觉、行为等方面的缺陷。结构化教学设计包括物质环境结构、作息时间结构、个别工作结构、视觉结构。

8. 图片交换交流系统
主要目的是教儿童学会图片这种简单易学的沟通方法,促进他们有意义地交流以及交流的主动性。

9.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运用系统的方法激发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从而使儿童发展和最终建立社会化关系的能力。

10. 社交能力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 SST)
目的是提高ASD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可进行对视训练、面部表情训练、共享注意训练、模仿训练、用手与人交流训练、拥抱训练、游戏训练、轮流等待训练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