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血管内科三病区(高血压病区)李健玲,科普图片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24-10-08编辑:谭凌宇校对:朱瑞璇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2024年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当天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研所第二党支部组织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三病区(高血压病区)联合广西工人医院心血管与内分泌内科走进大观天下小区举办“全国高血压日”大型义诊活动。
“最近老头痛,是不是高血压呀?”“像这样的体重会不会容易得高血压?”“得了高血压能治吗?”“可以帮我量一下血压正常不?”……义诊现场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就诊咨询,我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黄荣杰、护士长高忠兰及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护士长李春蓉等高血压医护专家团队与广西工人医院医务人员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问诊咨询、健康科普教育及血压、血糖测量等义诊服务,针对青壮年、孕产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血压特点,引导人民群众重视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了解常用防控知识和技能,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活动有助于推广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对血压监测的重视度,加强血压的自我管理,控制超重、肥胖等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的定义及危害
高血压是静息状态下血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点,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具体是指: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现在正在服降压药,虽然血压<140/90mmHg,仍可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
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发病率
近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简称“三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高血压“三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较低。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2.环境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紧张等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高钠低钾膳食是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16~1.28倍。
3.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大气污染也被认为与高血压发病可能相关。
高血压的症状
1.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感。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2.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会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3.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4.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5.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作。
预防高血压,从健康生活做起
1.减盐: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应长期坚持控制盐的摄入。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建议用低钠盐替代部分普通食盐。
2.减油:摄入过多脂肪,特别是含饱和脂肪酸过高的食物,会增加血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硬化并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日常饮食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全谷物和粗杂粮及膳食纤维摄入等。
3.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中心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合理控制体重,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重指数应为18.5-23.9kg/m²(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²),并应合理控制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管理高血压,从行为改变做起
1.合理膳食:坚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盐不超量。
2.适量运动: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建议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建议吸烟者及早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饮酒。
4.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支持和接受心理干预。
科学监测,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1.血压达标标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