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放射学科 黄福灵发布时间:2024-10-10编辑:谭凌宇校对:蓝歆旻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10月1日,我院放射学科林盛才主任技师、黄福灵副主任技师团队书写的病例报道《Formation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aused by Takayasu Arteritis》(中文译名:大动脉炎引起的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在国际放射学顶级期刊《Radiology(放射学)》(最新影响因子为12.1)上发表,这是我院放射学科在该杂志上第二次发表研究成果,意味着我院在新技术应用、图像处理、病例展示等方面得到了国际顶级期刊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全文翻译如下:
一名21岁的女性患者,5年前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一直坚持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近期出现头痛程度、频率较前加重,而且呈持续性,并伴有头晕、视物模糊,右眼聚焦困难,双手末梢麻木感,下肢乏力及行走困难等症状。头颈部CTA显示两侧颈内动脉C1上端至C4段、左侧椎动脉V2-4段、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形成(图A、B、C,星号),并伴有基底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图A、B、C,箭头),邻近延髓及两侧小脑半球受压,第四脑室受压变窄;继发性幕上脑室轻度积水。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血管炎症,主要影响大动脉,如主动脉、颈动脉和髂动脉等。颅内多发动脉瘤与大动脉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大动脉炎可以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增加动脉瘤的形成风险。当大动脉炎影响颅内的动脉时,可能导致动脉瘤的发生,特别是在颅内血管分支较多的区域,如基底动脉区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更为常见,5年前该患者的左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未见异常。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选择可能包括手术切除、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等。
据了解,《Radiology》是一本由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出版的高影响力医学期刊,专注于放射学和影像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影像诊断、放射生物学等。该刊是由北美放射学会(RSNA)出版的官方杂志,是放射医学领域新进展、较具临床相关性的高质量研究权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