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义诊专家团队、医务部、日间化疗中心发布时间:2022-04-18编辑:韦娜校对:谭凌宇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2022年4月15日-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整合资源,科学防癌”。4月18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门诊一楼大厅开展以“癌症防治早早行动”为主题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
▲现场问诊
▲护理问题解答
当天上午,肿瘤内科、肝胆外科、胃肠腺体外科、放疗科、血液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营养科、妇科、心胸外科、心理卫生科、日间化疗中心、肿瘤护理小组等医护专家在现场为广大患者答疑解惑。
▲快闪表演《肿瘤防治要科学》
▲医务部部长尚丽明介绍活动及义诊专家
▲测血糖、血压,有奖问答,小礼品发放等
据统计,本次活动中,专家义诊223人次,测血压血糖166人次,参加有奖竞答120人次,共计509人次。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生物。早预防,早检测,是癌症防治的关键。
肿瘤防治中强调的“三早”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随着对癌症危险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3的癌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是通过早期发现的,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命质量。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 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
● 癌症的发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尽早关注癌症预防,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 防癌体检是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其目的是让群众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 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检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检查消化道癌等。
● 要根据个体年龄、既往检查结果等选择合适的体检间隔时间。
● 防癌体检专业性强,讲究个体化和有效性,应选择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
(一)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越早,生存时间越长。
(二)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1.肺癌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肺癌家族史、有长期吸烟史者。
筛查方法: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肺痛,如果CT发现肺部有阴影或结节,特别是磨玻璃样的阴影或结节,最好到正规大医院(公立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看看,如果必要的话可做个病理活检。
筛查建议:40岁以上吸烟指数大于等于4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戒烟时间小于15年,慢阻肺弥慢性纤维化,肺癌家族史。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
2.肠癌
结直肠癌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统癌症。
高危人群:有肠癌家庭史,有大肠息肉病、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病等病史,高脂饮食,有长期吸烟史,长期大量饮酒者。
筛查方法:正常人群50岁以上可以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肿瘤标志物、肠镜筛查。最好做肠镜筛查,如果没有问题就间隔3~5年做一次肠镜。如果发现大便带血,不要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可咨询医生,必要时做个肠镜检查。
筛查建议:对40岁以上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肠癌金标准了。现我院已开展无痛胃肠肠镜。
3.胃癌
高危人群: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两倍,40岁以上、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有慢性胃病史、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高盐/食用腌制饮食、长期吸烟史、长期大量饮酒者。
筛查建议:每年一次胃镜检查。
筛查方法: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心窝隐痛、食后饱胀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胆汁的胃液,或有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者,应及时做胃镜排查。对于没有出现任何胃部不话的年轻人,旧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中有60岁以下死于胃癌者,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没有高危因素的人,建议40岁以上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4.肝癌
我国死亡率第二的癌症。
高危人群:有肝癌家族史,五年以上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硬化患者,长期嗜酒者。
筛查方法:可使用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做CT或磁共振检查。高危人群半年查一次,正常人群可一年做一次。如果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检查。
筛查建议:男性40以上、女性45岁以上,长期酗酒、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肝硬化、重度脂肪肝、肝癌家族史者,每半年一次肝脏B超、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
5.食管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吃烫食或腌制食品者。
筛查方法: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看看食管情况,发现异常可取活检病理检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中重度不曲型增生应特别注意。胃镜或食管镜内镜用于食管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直接看到癌肿,还可进行肿瘤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诊断率可达80%。内镜超声检查与内镜比较,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发现更早期的食管黏膜病变,对发现早期食管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 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等。
● 规范化治疗是长期临床治疗工作的科学总结,根据癌症种类和疾病分期来决定综合治疗方案,是治愈癌症的基本保障。
● 癌症患者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 癌症康复治疗包括心理康复和生理康复两大部分,是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完善。
● 癌症患者的康复要做到: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
●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要在医生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止痛方法积极处理疼痛,不要忍受痛苦。
● 要正视癌症,积极调整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达到病情长期稳定,与癌症“和平共处”。
肿瘤是一种与代谢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研究发现,1/3的肿瘤与日常饮食及营养有关,消化道肿瘤与饮食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合理营养,调整饮食习惯可以预防30%~40%的肿瘤。对于已经罹患肿瘤的患者,营养支持则尤为重要。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对了,体内营养保证了,其实也是抗癌的一剂“良药”。
肿瘤患者的营养调理
建议肿瘤患者遵循均衡膳食。均衡的饮食包括六个食物组,同时强调尽量少食用加工食品。这符合美国癌症协会(ACS)关于降低罹患癌症和癌症复发风险的一般性建议,同时有利于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维持健康的体重。这六个食物组包括:
• 蛋白质类食物。如鸡蛋和蛋白、脱皮无骨的家禽肉、鱼肉和贝类、精瘦的红肉、豆类(扁豆、大豆和豌豆等)、坚果和植物种子;
• 乳制品以及乳制品替代品。如酸奶、奶酪和牛奶(补充优质的蛋白质);
• 水果。每天200-300g新鲜水果;
• 蔬菜。每天300-500g新鲜蔬菜;
• 淀粉类食物。如全谷物(燕麦、藜麦、大麦、糙米)、全麦意面、全麦面包和淀粉类蔬菜(包括甘薯、土豆和南瓜等);
• 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坚果酱和牛油果。
此外,患者还需要喝大量的液体,主要是水。建议每天至少喝2升水。
专业营养治疗
肿瘤患者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摄食量下降,不能维持正常营养需求及健康体重时,必须接受专业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及肠外营养支持。
口服营养补充是以高能量密度食品或肠内营养制剂部分替代日常食品,或作为日常饮食不足的补充,以补充日常饮食摄入与目标需要量的差距。日常摄入及口服营养补充仍然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建议接受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以肠外营养补充日常饮食及肠内营养的不足部分。部分肠外营养对放疗期间毒副反应严重及不能正常进食的晚期肿瘤患者意义重大。
最后,给大家奉上防癌小建议:
1.严格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2.不吃发霉的食品;
3.少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过热的食品;
4.吃新鲜的果蔬前要将其清洗干净;
5.不酗酒、不吸烟;
6.不长期服用可能致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