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急诊科发布时间:2023-05-23编辑:韦娜校对:谭凌宇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今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8日上午,为切实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我院主办的2023年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演练在南宁市大王滩风景区举行。卫生、公安、教育、应急队等部门组成主要应急力量,130余人参加了演练。
演练案例背景是A旅游团在景区举办野外露营项目时突发暴雨,风景区部分山体崩塌,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着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场已有多名群众被落石砸伤。
▲院内指挥中心
演练设立院内总指挥和现场总指挥,分为院前应急响应和院前-院内综合救治两个篇章。我院副院长潘小炎担任总指挥,急诊科王威教授担任院前救治指挥,医务部副部长梁晓南担任院内救治指挥,演练现场由徐艳松主任医师、蒙永毅副主任医师负责。医院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在院内和现场观摩。
“120吗?我们景区突发山体滑坡,群体外伤……”“是风景区管理处吗?我们在景区对面岛屿,有突发情况,山体滑坡,有人被毒蛇咬伤……”
演练中,景区和120接到报警后,立即向应急管理局汇报,应急管理局委派我院进行救援。随后,我院院内发出指令,成立现场指挥部、帐篷医院、岸边救治点和紧急医疗救援小分队。
▲现场指挥部
▲现场灾情评估
▲无人机空投救灾物资
现场救援工作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先用无人机侦查灾情,并空投救灾物资,实现灾民自救与互救;无人机将灾情汇报院内指挥部,指挥部委派蓝天救援队和紧急医疗救援小分队前往灾难现场救援;无人机紧急从院内派送抗蛇毒血清……
紧接着,灾难第一现场救援人员出动,对10名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初步处理后通过冲锋舟立即转运岸边救治点。岸边救治点医护团队立即对伤员进行二次检伤分类,紧急救治后,通过救护车转运到帐篷医院进一步治疗。
▲帐蓬医院救治点
帐篷医院根据群体伤伤患病情划分为红区、黄区和绿区进行分区救治。针对红区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超声FAST技术、腹部提压仪等生命支持技术,随后通过5G救护车进行安全转运。同时,医护团队启动紫云创伤救治系统,院内相关专家通过5G救护车和紫云创伤救治系统进行MDT会诊,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联动。
另一方面,被眼镜王蛇咬伤患者经用抗蛇毒血清后,伤情转危为安。其他伤员在帐篷医院也得到初步处理救治。
在岸边救治点交接和转运时,医护人员注意观察伤患生命体征,在给予医学救治的同时,给予伤患人文关怀和评估转运风险,并汇报现场指挥部伤患情况;对创伤后心理应激伤患,医护人员还进行了现场心理疏导治疗……
在整个演练过程中,救援队伍在体现救治先进性的同时,始终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应急救援,用每个细节传递着“救援有速度、救援有温度”。
▲桌面推演
作为演练活动的策划者,急诊科刘军廷主任医师表示,演练活动按照Pre-Disaster理论框架需求和资源不匹配设计,为使灾难救援更真实、更具可行性,演练还安排相应单位的理论授课和高仿真全流程桌面推演环节。演练活动体现了我院医护团队特别是急诊科医护团队遇到真实灾难时所具备的应急响应能力,团队成员技术娴熟,综合救治和应变能力强。
潘小炎总结点评。她表示,本次演练活动,组织架构完整、职责分工明确、各单位行动严密迅速,院内和现场指挥部沟通顺畅,下达指令清晰可行,是“海陆空”一体化联合的演练:
在“空”中救援方面,利用无人机侦查灾情和空投急救药品和物品;在“海”方面,利用2支冲锋舟快速运送应急抢险人员;在“陆”方面,5G救护及帐篷医院使得救援效率更快更高。同时,演练前使用了“全流程桌面推演方式”,更通俗易懂。院前-院内救治信息化手段,启用5G救护车及紫云创伤救治系统,使本次演练指挥部、现场应急点沟通更顺畅、下达指令更清晰、现场施救画面更直观。
据了解,这是我院首次多部门、跨行业的自然灾难应急抢险救援演练,演练进一步检验自然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锻炼防灾减灾救灾队伍、磨合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应急准备,为提高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打下基础。
本次演练得到了南宁市厚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蓝天救援队、南宁市大王滩水库管理处、南宁市大王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星禾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南宁市良庆区应急管理局和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与通力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