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5项成果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

来源:各获奖团队、宣传科发布时间:2023-06-01编辑:蓝歆旻校对:曾雨珊审核:蓝飞燕点击:

分享到:
图片

喜讯

图片

5月30日,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表彰了获得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人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获得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图片


我院血液内科赖永榕教授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自治区领导颁奖




广西科学技术奖是广西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每年获奖的均为对广西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成果。2022年度奖项共161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0项。


我院赖永榕教授团队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张哲教授团队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许建文教授、龙禹教授、何云燕教授团队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图片


让我们来看看我院获奖的项目吧

↓↓↓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图片

项目完成人:赖永榕,李桥川,罗建明,章忠明,刘练金,施玲玲,吴梅青,杨高晖,李静,杨阳,陈英华,范静,李忠清,石泽延,雷永红


广西是地贫高发区,重型地贫患者需终生依赖输血和祛铁治疗,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血源紧张的重要因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地贫的唯一方法 。本课题组经10余年的努力,在地贫移植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1.已完成地贫造血干细胞移植1000多例,治愈率94%,地贫移植规模及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2.在国际上创新、优化地贫移植方案,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贫移植“广西方案“。3.在广西率先开展非亲缘和半相合移植治疗地贫的临床研究,解决了供者来源困难的临床问题。4.开展了地贫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地贫基因治疗的例数和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不适合移植的地贫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成果在国内20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并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国际权威专业杂志发表。本成果挽救1000多例重型地贫患者的生命,为社会节约医疗经费约50亿元人民币,节约血源200万人次献血总量,取得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图片




图片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图片
鼻咽癌异常甲基化基因的筛选鉴定及临床应用

图片
项目完成人:张哲,周晓莹,肖雪,赵蔚林,莫颖禧,黄婷婷,黄光武,杜春平


广西是全国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其死亡率也位居全国第二。7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费用高,生存质量差。探索鼻咽癌的关键发病机制,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及开发早诊筛查策略,是鼻咽癌防治研究中的关键。


本项目从表观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和病毒学三个维度,筛选并建立了鼻咽癌异常甲基化的基因谱式,鉴定了14个新的鼻咽癌抑癌基因/癌基因并揭示其致病机制,开创了高灵敏度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鼻咽癌的早期无创诊断,为进一步推动鼻咽癌的早诊早治奠定了工作基础,为区域高发肿瘤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项目在鼻咽癌表观遗传学领域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发表相关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27篇,总影响因子159.508;中文核心论文7篇;发表文章共被引用553次。8篇代表性SCI论文总影响因子63.490,单篇最高12.658,共被引用309次,他引252次,单篇最高引用68次,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培养博士11名,硕士18名。骨干成员均在国外从事鼻咽癌相关博士、博士后研究,其中6人赴国外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广西,为广西鼻咽癌研究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图片


图片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图片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及康复

图片

项目完成人:许建文,李智斐,沈茂荣,覃海飚,桂裕昌,韦贵康,张家立,冀晶,宋泉生,陈勇喜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发病率逐年攀升。OVCFs及手术治疗后椎体再发骨折的防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也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故迫切需要有效防治。本项目聚焦于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方式评价、术后椎体再发骨折风险预测及康复模式,历经十多年的研究探索,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创新基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及磁共振特征信号对骨水泥渗漏和椎体再骨折进行风险预测,为精准指导OVCFs围手术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2.创新性地构建OVCFs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三骨”评价指导方案。3.创新研发针对OVCFs的中药内服方(固本疏肝壮骨方)。4.创新形成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3D”(膳食Dietary、药物Drug、训练Drill)康复模式。


项目研究及成果推广运用过程培养学科骨干、硕士博士研究生50名,发表论文51篇(论文被引用近 700次)。成果第一完成人主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社区及居家康复指导》《骨折家庭康复》《骨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等专著3部,并受邀参编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的《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成果主要完成人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交流30余次;举办26场/次的学术会议/学习班及专题讲座,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成果推广覆盖全国15省市的30余家各级医疗机构,惠及1万多患者和数万民众,社会效益显著。


图片


图片


图片
胎盘植入性疾病诊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

图片

项目完成人:龙禹,蒋永华,陈悦,何融泉,黄志广,党裔武,杨芳,黄玲玲,钟琳琳,陈君瑶


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是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的妊娠并发症,因产时和产后致命性大出血,是子宫切除、邻近器官损伤、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前明确诊断以及分层管理是改善孕产妇和围产期结局的关键。


针对PAS“产前诊断难,手术难”这一卡脖子难题,项目组在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资助下,聚焦降低妊娠危重症疾病的死残率和保障母婴健康安全的重大需求,致力推动产科危急重症疾病诊治水平的进步,提出“从基础研究发现标志物-构建多维度产前预测诊断模式-靶向分层管理”的PAS精准诊治预后新体系,推动基础与临床转化推广应用。


项目组创新发现CXC12调控PAS滋养细胞过度侵袭的网络和通路PI3K和Rock拮抗剂;获得分娩前无创检测PAS患者外周血CXCL12水平预测PAS风险和植入类型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开展阻断剖宫产子宫出血的手术器械研发,实现专利产品转化与临床应用,填补了阻断PAS术野血管手术器械的空白;多项创新性成果整合、构建优化PAS“诊断-治疗-预后”体系,成果推广成为区域各级医院及时转诊、围手术期管理和产后生育随访指导和再生育咨询重要参考依据。成果包括发表论文15篇(SCI 4篇),授权国家专利4项,培养博士、研究生近40名,为西部地区创新研究储备了一批青年人才。


项目依托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广西专科联盟建设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的牵头单位,通过医联体(194家医院)辐射推广成果,节约了应用单位实践和时间成本,降低妇女伤残和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儿童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创新性临床研究

图片

项目完成人:何云燕,廖宁,韦红英,贾文广,凌雅赟,赵卫华,蒙慧华,潘丽华,陈亚莲


课题组成员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16方案多中心临床研究,入组病例数位居全国第三位,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于2021年发表在行业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IF:45.544,课题组廖宁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课题组于2016年参加中国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协作组2016方案的多中心开放、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现已完成第一阶段临床研究,入组病例376例,位居第一位。(1)在国内率先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为基础,开发和验证了能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列线图,在大样本、多维度、多层次论证了列线图模型结合传统白血病MICM分型的综合精准评价体系,指导患儿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该列线图在区内外各单位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作为重要参与人综合分析了中国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预后,客观评估了该融合基因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区内率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高危难治性白血病,移植成功率达90%以上,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参与撰写《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诊疗指南》,规范了我国儿童白血病的相关治疗;参编专著《特殊健康状况儿童的预防接种》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课题组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广西唯一委员单位,是广西儿童白血病医疗救治组组长单位;2018年12月在广西卫健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广西儿童血液肿瘤专科联盟。2019-2022年,本团队接收区内外各级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进修儿童血液肿瘤疾病诊疗;期间招收来自尼泊尔、布隆迪、巴基斯坦等国家儿童血液专业留学生临床学习,为东盟国家儿童白血病的治疗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当天举行的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广西主场活动中,广西医学会副会长、我院院长陈俊强代表广西物理学会、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广西林学会、广西医学会、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宣读倡议书。发出以下倡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让我们祝贺所有获奖的团队
并向每一位
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中
付出辛勤努力的科技工作者
致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