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李杰华主任医师课题组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Drug Resistance Updates》上发表

来源:胃肠腺体外科 羊文康发布时间:2024-09-30编辑:谭凌宇校对:蓝歆旻审核:蓝飞燕点击:

分享到:

近日,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李杰华主任医师课题组在国际耐药性研究领域顶级期刊《Drug Resistance Updates》(中科院分区1区,JCR分区Q1,IF=15.8)上发表题为(《RGS5+淋巴管内皮细胞通过氧化应激感应机制促进乳腺癌的转移和获得性耐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GS5+淋巴内皮细胞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这些细胞如何通过氧化应激感应机制来驱动这一过程。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原发乳腺癌和转移性淋巴结的单细胞景观,发现了RGS5在淋巴内皮细胞中的独特作用。RGS5是一种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在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淋巴内皮细胞(就像是身体内部的“水管工人”)里的RGS5蛋白质,能够感知身体内部的氧化应激(就像身体内部的“生锈”过程)。当这个“生锈”过程加剧时,RGS5会变得更活跃。研究指出,RGS5在淋巴内皮细胞中作为氧化应激的主要感应分子,能感知并响应肿瘤微环境中的氧化应激信号。具体包括如下两种机制作用——

促进癌细胞“串门”。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实验发现,RGS5+淋巴内皮细胞促进了乳腺癌细胞向内皮细胞的粘附及跨内皮迁移,这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抑制RGS5的表达,可以促进淋巴内皮细胞的增殖及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能力。通俗地说,RGS5活跃的淋巴内皮细胞会帮助乳腺癌细胞更容易地黏附在这些“水管”上,并帮助它们穿越这些“水管”,“跑”到身体的其他地方去(这就是癌细胞的转移)。

耐药性“幕后推手”。RGS5+淋巴内皮细胞在乳腺癌细胞获得性耐药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团队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发现这些细胞能够赋予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DOX)的耐药性。通过RGS5的过表达或沉默实验,证实了RGS5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团队通过动物实验也观察到类似结果。RGS5缺陷的小鼠在注射乳腺癌细胞后,其肿瘤生长速度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RGS5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不仅为乳腺癌转移和耐药的机制提供了新见解,还揭示了RGS5+淋巴内皮细胞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通过针对RGS5或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干预,将有效阻止乳腺癌的转移和耐药,这就像给癌细胞拆除了“助推器”和“防弹衣”,让它们无处可逃,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为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团队将进一步深入探索RGS5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乳腺癌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李杰华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2022级博士生丘财鑫和唐朝易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李杰华,胃肠腺体外科二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长: 甲状腺疾病和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擅长甲状腺疾病和乳腺疾病的各种开放,腔镜,机器人手术。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熟悉本领域研究基础及发展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