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肿瘤内科 病理科 泌尿外科 检验科发布时间:2025-07-29编辑:蓝歆旻校对:谭凌宇审核:蓝飞燕点击: 次
7月18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建行杯”广西赛区选拔赛现场总决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圆满闭幕。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经历校赛选拔后,共10个项目参加区赛网评。经过多位评审专家打分,7个项目成功入围区赛选拔赛现场赛,并且全部斩获金奖!其中,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1项、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5项、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1项,更有2个项目入围金种子训练营有望代表学校参加国赛。
我院肿瘤内科何融泉副研究员指导项目《方舟—全球领先的微型化移动式三甲医院》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病理科陈罡教授指导项目《LAC天网—AI驱动下的低创高精肺癌早筛先行者》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以上两个项目成功晋级为金种子项目,有望继续冲击国赛!程继文教授指导项目《“石复通”—肾结石预防复发新革命》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肿瘤内科何融泉副研究员指导项目《靶先锋-引领精准耐药检测,追求肝癌卓越预后》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检验科黄一芳主管技师指导项目《脱“贫”攻“尖”—新一代地中海贫血无创产前诊断利器》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病理科陈罡教授指导项目《肺安-具备主任医师级经验外脑肺癌高精智筛系统》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肺盾——肺癌影像、病理及基因多组学智能筛查系统》获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金奖,夺金项目数创我院历史新高!
本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是由教育部联合12个中央部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赛事,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采用校、省、全国三级赛制。大赛旨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赛事突出“更中国、更国际、更创新”特色,聚焦前沿领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共吸引全区120所院校52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33.2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共评选出金奖351项,银奖688项,铜奖1829项,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10项,各赛道优秀组织奖共计34项。
我院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自2025年3月比赛启动以来,在学院领导的统筹部署下,各教研室协同医院团委、教务部、学工部等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多维度资源整合等工作,充分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在学校教务处的专业指导下,我院精心组织系列专题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开展针对性指导,确保参赛项目质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的理念,为学生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何融泉、陈罡、柳亮、何慧敏、李辉、江家树、蒋晓波、龙禹、宁宗、廖宁、崔岩、黄卫佳
项目负责人:徐思远
团队成员:周梅、农秋红、王怡、韦忠琼、马先武、吴桂美、唐欢欢、苏勤雁、林茜、何瀚、李世德、陈晓松、张紫薇、王佳乐
项目现场汇报人:周梅 ; 答辩人:徐思远
项目简介:“方舟——全球领先的微型化移动式三甲医院”项目是基于模块化设计与智能医疗技术的微型可移动三甲医院,以磁屏蔽防护、抗震系统等为核心支撑,可快速部署三甲级医疗能力,解决基层医疗匮乏、应急响应慢的痛点,为偏远地区、灾区及特殊场景提供全天候高效医疗服务。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三甲医院核心诊疗功能拆解为“乐高式”可拼接机械模块,通过标准化封装CT、检验设备、手术单元等关键诊疗组件,实现72小时内快速搭建具备三甲硬件水平的完整诊疗空间,全面覆盖问诊、检验检查、基础治疗等全流程医疗行为。针对应急场景医疗设施短缺、基层医疗点设备不足且升级困难、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模块组凭借“即拼即用”特性,可在需求区域“秒级”构建功能完备的诊疗场,让应急营地、基层诊所等非三甲场景快速获得优质医疗硬件支撑。 在技术实现上,项目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结合军工级快速拼接接口与智能架构,确保影像、检验、治疗等模块在复杂地形与环境中稳定组合,形成覆盖“诊断-治疗”全链条的闭环诊疗体系。团队汇聚医疗设备研发、空间结构设计、智能控制等多领域专家,项目专属核心技术涵盖13项专利,在审5项,发表论文22篇,荣获天津市轻量化装备生产加工技术二等奖等13项奖项,具备坚实的技术壁垒。 目前,项目已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建筑集团等省内外十余家单位达成合作,获500万元医疗器械公司投资意向,核心模块技术成熟度经多地试点验证:2023年重庆西区医院项目3天建成折叠ICU病房,沈阳铁西项目4天完成集中式PCR病房及试剂准备区搭建,充分证明了拼接后诊疗功能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未来,项目预计第五年收入超3700万元,2025年将在百色山区服务5000+人次,带动医疗模块化产业直接及间接就业超1000人。通过简化医疗空间搭建流程、降低快速部署成本,项目将大幅提升应急医疗响应速度,改善资源短缺区域的硬件诊疗条件,为构建灵活高效的全国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关键硬件支撑。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陈罡、何融泉、卜庆、李彬、温佳颖、陆会平、罗嘉嫄、阳诺、罗劲、陈锋、叶玉萍、孔晋亮
项目负责人:陈奕阳
项目成员:张玮、王磊、靳雨轩、池邦藤、许秋怡、谭歌理、陈先锦、莫弘博、李世德、莫佳禾、吕读伦、王海全、赵春艳、陈易
项目现场汇报人:陈奕阳;答辩人:王磊
项目简介:“LAC天网”团队研发的肺癌早筛产品基于miRNA检测技术,通过采集患者外周血样本,精准捕获10种肺癌miRNA(涵盖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等亚型),结合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实现早期肺癌高效筛查。该产品采用大数据驱动的miRNA靶标筛选与自动化磁珠提取技术,检测全程仅需4小时,灵敏度高达96%,特异度达94%,单人检测成本低至360元,价格远低于传统影像学手段,可覆盖肺癌全亚型并显著降低漏诊率。目前团队正通过融合肺癌唾液样本与影像学数据等多维度分析,持续提升筛查灵敏度。团队目前已与13家医院、8家企业达成合作,并获得广西抗癌协会、广西医师协会、广西临床肿瘤学会推荐。目前学生团队发表论文53篇(SCI 40篇),申请专利5项,获国家级荣誉6项、省部级荣誉30余项、各类荣誉近百项,团队成员获国家级大创立项12项、自治区级大创立项20余项。未来团队将推动肺癌诊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并计划结合算法拓展其他肿瘤精准早筛领域,打造百亿级多疾病精准早筛平台。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程继文、王富博、覃敏、曾钦松、李天宇
项目负责人:鲁文浩
团队成员:郭钇佟、王祖恒、李筱、周荣斌、黄梓杭、黄华青、郭田、肖棋予、梁文、李韵、陆雨晴
项目现场汇报人:郭钇佟;答辩人:鲁文浩
项目简介:本产品是一款针对高危结石复发患者24h尿液中草酸、柠檬酸和胱氨酸进行快速、便捷、准确检测,定量评估患者代谢状态,具有较好检测重复性,精准预测患者结石复发风险。同时配备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前端智能化预警系统,通过识别患者既往诊疗数据和体检数据,以高危成石知识图谱为“触发点”,实时预警高危人群和基于检测结果和结石成分分析的后端智能化报告系统,为临床提供高危结石术后个体化干预方案,预防结石复发。
项目名称:靶先锋——引领精准耐药检测,追求肝癌卓越预后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何融泉、彭涛、韦佳良、廖锡文、陈罡、熊丹丹、梁芳芳、李奇、党裔武、李建军、刘丽敏、陈思妍
项目负责人:黄庆玲
团队成员:陈思余、梁子谦、梁海薇、肖丽、谢海翔、刘宏全、余甜甜、黄贝贝、李建棣、覃凯、林锐、韦龙、陈震东、张观兰
项目现场汇报人:梁海薇;答辩人:黄庆玲
项目简介:肝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肝细胞癌(HCC)又占肝癌总病例数超过90%。HCC发病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高达50%,死亡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TKI)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是抗HCC一线治疗的中坚力量,但其获得性耐药问题亟待攻克。靶先锋团队以改善肝癌患者预后为使命,致力于开发能早期精准检测肝癌患者对TKI敏感性的试剂盒,即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筛选技术、时间序列实验构建TKI耐药模型、全球TKI治疗肝癌大数据等多重证据获取全球最新TKI耐药基因,凭借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基因表达量,精确判断肝癌患者对靶向药物TKI的反应,旨在为患者提供TKI治疗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节省治疗费用,给肝癌患者带来爱与关怀。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黄一芳、丘玉铃、黄运花、廖春玲、廖林、吴美燕、李杏
项目负责人:黄超瑜
团队成员:肖庆星、龙燕、凌小婷、黄思盈、倪彦宁、翟宁能、覃锦华、唐荣亨、罗佳琦、蒙俐、文钊婵、龙誉莹
项目现场汇报人:龙燕;答辩人:黄超瑜
项目简介:在我国南方地区,地中海贫血是一组严重威胁健康的致残、致死性遗传血液病,孕期实行产前检测是防治地贫的重要手段,但“金标准”传统的产前检测技术如羊水穿刺、绒毛膜穿刺技术易对孕妇造成有创性伤害。脱“贫”攻“尖”团队奋勇创新,基于微液滴的单核酸/单细胞灵敏检测体系和阻断置换扩增的突变比例放大检测系统两大核心技术开发了地贫产前诊断试剂盒。相对于现有检测方案,团队研发的地贫产前诊断试剂盒不仅更无创安全,能实现早期精准诊断,检测准确度达93.3%,价格也降低了80-90%,有效解决了从母体血液中分离出胎儿DNA及稀有胎儿细胞分离鉴定难度大,灵敏性较差,难以检测到突变位点等“拦路虎”。团队目前已与浙江达普、上海速创等多家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本团队成员累积申请7项专利,发表论文77篇,主持并参与课题20项,获国家及区级奖项6次。本项目获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建行杯”广西赛区金奖。本团队希望通过本次创新创业大赛推广本项目,同时也希望项目为万千地贫家庭带来福音,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为地贫防控贡献力量。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指导老师:陈罡、何融泉、熊丹丹、杨红、卜庆、李明杰、黄婉英、安三奇、宋瑞、方业颖、孔晋亮、阳诺
项目负责人:唐宇星
团队成员:吴科俊、庞锦树、林锐、韦龙、陈思余、李建棣、廖清河、马承丽、张楚月、高睿智、张涵俊、蒋逸凡、邓玉龙、龚雅茜
项目现场汇报人:唐宇星;答辩人:吴科俊
项目介绍:“肺安——具备主任级经验外脑肺癌高精智筛系统”项目,旨在解决全球肺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问题,通过早期诊断与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针对当前早诊中高漏诊率、接受度低、成本高及技术不成熟等痛点,团队研发基于AI的多模态数据风险预测模型及配套试剂盒,目标是开发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评估工具,优化筛查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推动早诊技术普及;项目通过自研LC-SCREENING算法提取医学影像关键特征,借助MGEPA前沿算法从唾液、血液的3万余基因中筛选出8个核心基因,融合影像组学与特征血清学标志物构建多模态AI诊断模型,辅以自动勾画单张影像10秒完成、综合模型构建检测准确率超90%及基于DeepSeek的经验外脑报告系统提供个性化答疑四大核心技术,形成“筛查-诊断-评估诊断报告”完整闭环;团队科研实力雄厚,拥有9项专利、50余篇高水平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15.8,通过AI批量分析数据提升效率与准确性、降低成本,已与16家医院和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果推广至24家省内外医院;预计未来两年投产总收入达1120万元,预计带动400余人就业,显著提高肺癌早诊率和治愈率,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肺安系统真正做到了筛查-诊断-评估诊断报告整套闭环流程, 为患者肺癌诊治保驾护航。
参赛赛道:产业命题赛道
指导老师:陈罡、何融泉、罗嘉嫄、安三奇、党裔武、杨红、孔晋亮、阳诺
项目负责人:李建棣
团队成员:张玮、唐宇星、陈奕阳、熊坤桦、林锐、黄婉英、吴科俊、宋畅、赵春艳、陈晓松、凌靖文、陈国强、李国盛、林鹏
项目现场汇报人:熊坤桦;答辩人:李建棣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肺癌早诊早筛痛点,国内首创"影像-病理-分子"多维度智能诊断体系:①研发瘤内/瘤周CT影像组学深度学习算法,结合注意力机制实现毫米级肿瘤区域自动勾画;②创新痰涂片病理图像弱监督学习模型,突破病理样本标注瓶颈,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提取2048项病理特征,构建AI病理初筛系统;③建立体液多组学检测平台,运用LASSO回归联合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等9大核心算法,实现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亚型的精准鉴别;④开发微流控芯片试剂盒,集成磁珠富集-纳米膜过滤技术,提高生物标志物提取纯度,配合多模态融合预测模型,构建具备主任医师级诊断能力的"肺癌智能外脑"系统。项目形成从影像初筛到分子分型、疗效预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推动肺癌筛查从有创活检向无创检测转型。项目特色包括:①技术攻坚,突破"卡脖子"难题:首创影像组学与多组学数据动态融合算法,攻克早期肺癌异质性检测难题,构建国际领先的多模态智能诊断模型。②民生导向,彰显家国情怀:针对我国肺癌发病率全球第一的现状,开发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无创筛查技术,预计降低50%筛查成本,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肺癌早诊率提升目标。③平台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打造"检测试剂盒+AI诊断系统"软硬件协同平台,兼容全球多中心数据,形成可复制的癌症早筛中国方案。④精准医疗,引领诊疗变革:实现从肿瘤定位到亚型鉴别、疗效预测的全周期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层面决策依据。
内容来源:肿瘤内科 病理科 泌尿外科 检验科
编辑:蓝歆旻
校对:谭凌宇
审核:蓝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