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多家媒体采访我院肿瘤专家,共话肿瘤防治

来源:发布时间:2022-04-22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分享到:

1.南国早报:家人患癌,家属要做基因检测吗

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ngzb&date=2022-04-19&code=A007&xuhao=1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连日来,南宁多家医院通过现场义诊、直播科普等方式,解答市民关于肿瘤防治的各种疑问。

癌症预防进入基因层面

4月18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活动,十多名与肿瘤相关的专科专家现场为市民答疑解惑。

对于癌症,越来越多人为了早防治,开始从基因上寻找蛛丝马迹。市民杨女士的母亲早年罹患乳腺癌去世,这事在她心里埋下一个疑问——听说癌症是有遗传性的,我会不会也患上乳腺癌?为此,她专门接受了基因检测。

杨女士告诉记者,她网购了700多元的基因检测套餐,通过唾液进行检测。杨女士按要求采集唾液寄回,不久后就可以在手机上查询结果。检测报告中并未提示杨女士有乳腺癌方面的基因风险,反而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等风险略高。

不少人像杨女士一样,尤其是家里有亲属患癌后,认为自己的患癌风险随之增高,迫切希望能够提早知道自己的风险值,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机构推出基因检测服务,甚至在微信公众号上就能购买。某机构的“标准版检测”价格为799元,针对东亚人群定制的基因位点可解析约120项健康遗传风险。另一种“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价格为3999元,声称能检测人体全部的30亿个基因位点,并提供更精准、详尽的遗传及疾病风险报告。

对高危人群有积极意义

这样的基因检测是否准确?有没有必要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彭志刚介绍,目前有很多机构都在做基因检测,在临床上也确实会给一部分健康人群进行基因检测,但主要还是肿瘤高危因素人群。

“比如爷爷患肠癌,父亲也患肠癌,这就是一个高危信号。”彭志刚介绍,直系亲属中多人患癌,且癌症种类都是一样的,意味着家族中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基因突变,接受基因检测确实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然而,存在癌症基因不等于一定会得癌症。因为肿瘤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环境因素约占90%,遗传因素约占10%。通过检测发现存在癌症基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定期接受针对性检查等方式来积极干预。比如,已知有肠癌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每年做肠镜来应对,一旦发现肿瘤,及时切除,可以获得很高的治愈率,这就是基因检测的积极意义。

至于检测的准确性,彭志刚表示,利用唾液或血液进行的检测属于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普通人“体检防癌”更靠谱

彭志刚认为,普通人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没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定期体检来预防癌症更有效。比如,肿瘤标志物这个指标,提示作用往往早于影像学,如果身体出现B超、CT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时,从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可以看出端倪。还有体检中的碳13、碳14呼气试验,可以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恶性肿瘤的发病与营养密切相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张勇胜介绍,所有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源都是免疫力出现问题,而免疫力则与营养密切相关。

人体每天所必须的六大类营养素协同作用、各司其职,一起构建起人体免疫力。人们可以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微信截图_20220422092738.png

2.央广网:

(1)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预防癌症 从健康饮食开始

http://gx.cnr.cn/cnrgx/wentijiankang/20220419/t20220419_525799710.shtml


2022年4月15日至4月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那么,市民朋友们平时应如何更好地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肿瘤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呢?宣传周期间,央广网记者采访相关医学专家,进行“划重点”。

“肿瘤与饮食息息相关,应该说我们的疾病绝大多数都是吃出来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张勇胜表示。

张勇胜介绍,人体每天必须的六大类营养素,协同作用,各司其职,一起构建人体免疫屏障。提高免疫功能,普通人群需要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吃的量不够或过量,都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最终表现为免疫功能的失衡。具体怎么吃,广西市民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指导。

张勇胜举例:“平时尽量中餐、晚餐都有一定量的绿叶蔬菜;各种肉、鱼、蛋类要规律吃,对于一般成人来讲,一餐大概需进食75克;有条件的可以经常吃大豆及其制品;烹调用油要用植物油;另外调味剂要尽量清淡一些,太杂的调味剂,我们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现在年轻人肿瘤发病率比较高,可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彭志刚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应该要保持健康,包括少吃油炸食品、烧烤,不抽烟、少喝酒、不熬夜。”


微信截图_20220422093139.png


(2)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女性乳腺癌、宫颈癌如何早发现、早预防?

http://gx.cnr.cn/cnrgx/wentijiankang/20220420/t20220420_525800718.shtml


2022年4月15日至4月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央广网记者围绕女性乳腺癌预防、宫颈癌预防、HPV疫苗接种等热点问题,采访相关专家,传递科普知识。

“乳腺癌、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这些是女性群体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癌症,其中乳腺癌排第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主任医师曾健介绍。

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乳腺癌在发病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它在早期没有什么异常,到了发现的时候,主要表现有肿块,其次有乳头溢液,第三是乳房疼痛。”曾健解答说。

曾健介绍,乳腺癌跟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遗传等。“部分因素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有些因素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改变,比如说减少肥胖,饮食保持健康,少喝酒,少熬夜,平时注意运动,这样可以减少乳腺癌发生的几率。同时,文献表明,多生小孩也可降低乳腺癌发生的几率。”曾健说。

目前,宫颈癌也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陈军莹建议,女性朋友们要注意定期体检,已婚妇女或是有性生活两年以上的,建议最好每年都定期检查HPV和做宫颈液基细胞检查。

一直以来,接种HPV疫苗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对于接种HPV疫苗,陈军莹表示:“建议26岁以下女性都接种九价疫苗,它预防宫颈癌效率能达90%以上;建议26岁以上女性打二价或四价宫颈癌疫苗;45岁以下的女生建议打二价和四价疫苗。而针对45岁以上女性群体,目前国家没有接种指标。”


微信截图_20220422093157.png



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发起《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营养公益宣讲活动》系列高端访谈

Immunonutrition-陈俊强教授:临床营养与加速康复外科有机结合,迈入抗肿瘤治疗康复“高速路”

https://mp.weixin.qq.com/s/2YQma6PIJ0hkZj6eX2llfQ


微信截图_20220422094512.png


4.新华网:(1)科学早筛早诊 不再谈癌色变

http://17.0.1.16:8012/preview/1/21/21342?isPreview=true


微信截图_20220422093515.png


(2)【健康解码】肿瘤膳食自评 知“食”改变营养

https://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55bf716006feac70ec04e9d18495e583&timestamp=35625


微信截图_20220422094033.p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