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医大】广西日报:大医小匠——看“准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本院发布时间:2016-06-17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分享到:

广西日报: 大医小匠——看“准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6-06/17/content_1277592.htm

 

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通讯员 蓝飞燕 靳芳卉 本报实习生 韦晓萍

站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的领奖台上,这群未来的医生们显得格外兴奋。

他们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

他们从全国10几万临床技能好手中一路过关斩将,从校赛、区域赛再到国赛,最终“问鼎”特等奖;他们身怀的“绝技”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领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包括团队合作、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理论知识、医学人文等素质——且这些能力的展现时间是以秒计。

在新一轮医改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大背景下,比硬件升级更为迫切的,是培养出一批“德艺双馨,精益求精”的“大国医匠”,而这些在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小匠们”,正在凭智慧和汗水,一步步成长为未来“大医”的生力军。

1 “华山论剑” ——难题之中见真功

“××地区公路出现一起车祸,车子翻到河里,现场有3名伤者,一个疑似死亡,一个大出血、呼吸困难,还有一个轻微骨折,请急诊医生迅速赶往现场急救!”

接到120报警电话,4名急诊医生迅速投入紧张的救援准备工作中,跟随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

在距离事故现场1公里时,急诊医生却碰到了难题,此时路况变得非常拥堵,怎么办?需要医生快速从救护车上选择急救设备,步行前往事故现场。

需要携带什么设备、如何将设备以最快的速度拿过去,思考就在电光火石之间。“主治医师”凌国兴立即做出决断,带上纱布、绷带、呼吸机等器材,把急救物品放在担架上,立即出发。

这不是一场真实的事故,而是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上的一道考题。该赛事很特别,考验的是医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更考验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

比赛采用的是赛道制,涉及内、外、妇、儿、护理、皮肤、五官科、急救等几大类,选手以仿真模拟人和医学模拟器具为对象进行操作,所有参赛选手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

凌国兴是广西医科大学的参赛选手之一,其队友还有甘钊萍、江燕、杨庆华。每个赛点的时间很短,正当其他参赛队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地手提各种设备前往事故现场时,广西医科大学的队员们却从容不迫,“当我们把急救设备放在担架上抬往事故现场时,转播比赛的大屏幕便将那一刻播了出来,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赞赏。”江燕兴奋地说。

难题中方见真功夫。

“我们碰到的一个场景,面对的是一名疑似乳腺癌的患者,需要判断其为乳腺癌或湿疹样乳腺癌。”虽然仅仅只是3个字的差别,却人命关天。若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就不能找到正确的下刀位置,也不能取到破溃组织样品。面对这个胸部患有特殊肿瘤的患者,甘钊萍作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精准地切出一个线型切口,提取破溃的组织用以检查,正确诊断了病情。

细节中表人文关怀。

打石膏的时候轻一点,给病人做检查时拉上帘子,耐心地跟病人解释病情……这些在大家眼里看似非常平常的举动,却处处体现着一位医生的医德医风,以及医生对病人的细致关怀,最重要的是能让病人更加安心地接受治疗。

在比赛中,杨庆华就解决了一道关于患者心理与隐私的难题。

这原本是一场小车祸。杨庆华接诊了这名遭遇车祸的女孩后,却发现这名女高中生还有阴道流血的情况。杨庆华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好,病人可能有妊娠或异位妊娠的情况,现在出现流产的症状,面临着大出血甚至是死亡的危险。

杨庆华着急地想要询问病人病史,但他意识到,一个未成年的高中生怀孕,她或许不敢在人前说出自己真实的病史。此时,母亲却因为太过担心女儿的病情,不肯离开。

只有6分钟的时间解决这道题,但杨庆华并没有认为比赛时间比保护病人的隐私更重要而放弃说服这位母亲,而是把她叫到一边,耐心地向这位母亲解释其女儿的病情。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后,女孩母亲这才同意回避。随后,杨庆华来到患者身边,悄悄告知她病情的危急,并耐心询问她的病史。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后,杨庆华了解了患者的病史以及身体情况,做出了准确的诊断,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我觉得跟病人和家属沟通、给予病患心理上的安慰和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医生的每一个做法都应该以病患为中心。这是每一位医生该具备的医德医风和人文关怀。”凌国兴说。

2 “魔鬼训练”——8月集训萃灵魂

如果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看成一场在校医学生的“华山论剑”,那么这一场场高水平赛事所反映出的,就是这些即将毕业的医学生们所代表学校间的终极对决。

在赛场上鏖战的是4位主力选手,而在4位选手背后,还有5位后备选手,更有一大批临床医生的鼎力支持。

“去年11月份参加校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我们9个人站在了队伍的前列,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脱产实训,也就是所谓的‘魔鬼训练’。”8个月的集训,让比赛队员凌国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苦到什么程度?

“每周只有1个晚上可以休息。春节那时候,我们大年初二就上学校来了。”队员甘钊萍说。

“在模拟手术台上,一名大出血的‘患者’,操作不慎,那逼真的血液就会喷涌而出,淋得你一脸都是。”杨庆华说,他们要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以及神经、感染、急救、耳鼻咽喉、皮肤、护理等所有临床医学学科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另外5名后备选手,则要制作逼真到几乎与真人无异的教学模型,要充当手术对象、患者,接受穿刺、检查等各种“折磨”。

“医院是一个成就英雄的地方,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才知道想当英雄真不容易。”对此,9名医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

3 “太医精诚”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一场比赛,对于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比赛让我们更迫切地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国内的医学生培养模式若是不能及时改革,学生们今后真有可能不会给人看病。”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告诉记者,医学院校的教师,有不少是一毕业就走上岗位,其临床技能不足,乃至本身的知识都与临床实际脱节,这对人才的培养颇为不利。

要纠正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考察实际医学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看看学生为了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知识和技术,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教学大纲。同时也可籍此明确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形成教师必具素养的系统概念。

而这场比赛,就是临床医学生的一个“国考”,技能竞赛命题比较灵活,不指明要求做何项操作,而是给出病例,让参赛选手自行判断选择,极大程度地考验了临床思维;团队合作项目多,评分细则均涉及人文关怀,全面挑战选手的各种临床能力,而这些正是平时临床教学较薄弱之处。“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培养了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来自一附院的临床一线,也让医学生得到全面、规范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培训。”赵劲民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促使我们各个医学院校都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去是大三安排见习,大四才进入诊断学和内科学,如今这些医学生可能一进入学校就能去临床教室、临床技能中心接触未来他们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能,通过先进的模型教具去熟练技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曾志羽表示,老师们也在应对这场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去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完善技能,提高技术。接下来,学校与附属医院将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把参加竞赛培养这群“小匠”的模式以及思维,应用到更多的学生上去,让有限的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学生。

“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面对着这群载誉归来的准医生,记者问。

“当医生,救人于危难之中!”

“学医就是我最初的梦想,怎么能放弃?”

……

这些,就是医学生们对于“大医精诚”的最佳诠释。

来自:院办 师维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