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在我院进行护士节专题报道

来源:发布时间:2024-05-13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分享到:

新华社:新华视点|互联网+护理服务:“白衣天使”的“新阵地” - 新华社客户端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009543?d=134d87f&channel=weixin

微信图片_20240513165756.png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广西区内优质医疗资源较为集中的医院,自2021年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以来,目前已开展PICC维护、更换胃管、更换尿管、产后乳腺疏通指导等 25 项上门护理服务,制定与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培训方案、质控标准等13项制度与规范。

医院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相关科室的护士长研讨“互联网+上门护理”业务,通过复盘服务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从规则与标准上完善业务流程,包括她们上门服务携带的药品、耗材和用具,具体的明细要求也在不断地优化。

广西日报:享受搞创新的成就感  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4-05-13&code=007&xuhao=4

微信图片_20240513170054.jpg

手握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管手术麻醉室的手术室专科护士韦秋英真切地体会到了搞科研、搞发明的乐趣和成就感。

面对记者的采访,韦秋英掏出了一个像小型呼啦圈一样的产品,这正是她发明的“一次性使用缝线排线固定器”。仔细看,这个“小呼啦圈”上标有不同的数字,还布满卡口。别看它看似简单,作用可不小。“做心脏手术时,我们会用体外循环机代替人的心和肺,让心脏暂时停止跳动,手术结束再让心脏复跳。心脏暂停的时间越短,对病人越有利。”韦秋英介绍,这就要求医生要在术中尽量提高效率。其中,缝合就是一个耗时的程序:医生缝线非常多,有些线小到像头发那么细,需要缝多少针?从哪个方向缝?医生必须心中有数并快速做出反应。

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在一次手术中韦秋英冒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个有卡口和数字的固定器,把不同的缝线排线固定在不同的数字上?“这么一来,无论是3点钟方向还是9点钟方向的线,医生一目了然,且线被固定在卡口上不会凌乱。”经过分析,她认为此举有可能会提高手术的效率,减少患者心脏停跳的时间。

说干就干!2007年,韦秋英带领团队用塑料自制了一个固定器。但由于是手工缝制,材料、工艺等都差强人意,经初步试用宣告失败。但她并未气馁,此后的10多年间,医院护理部、科研部及科室送她外出学习提升,她也带领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良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她终于找到了适合的生产厂家,制作出了这款产品。

如今,韦秋英团队发明的“一次性使用缝线排线固定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转化应用于800台心脏手术,使用效果良好,转化金额为105万元。

这些年,韦秋英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就有9项。她和团队发明的“智能化瓣膜清洗机”获得了5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厂家在制作样机;发明的“胰岛素笔放大镜”正在中试阶段,已完成200个样品验证,正在签订成果转化合同,拟转让金额20万元。

“创新源自临床痛点,我们将以创新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为健康广西建设贡献力量。”韦秋英开心地说,为了更好地搞科研,她在不断提升自己,目前已完成护理学硕士学业,正准备考博士。2023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护理创新组,韦秋英担任副组长,这给了她发挥才干的更大舞台。

“感恩医院的培养,我与同事们将努力推动护理创新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患者。”韦秋英说。

南国早报:编教材、当导师,重症医学科护士化身“多边形战士”  https://app-h5.ngzb.com.cn/shareArticle?news_id=1496047162

微信图片_20240513170451.png

“我想成为一名具有科研思维的护理工作者”,这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护士长黄德斌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护理学硕士,他希望能用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重症患者走出ICU,不仅要救下来,更要活得好。

想成为有科研思维的护士

“在ICU工作,对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大学毕业工作后,我便决定攻读急危重症护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重症护理、护理管理。”谈到考研初衷,黄德斌表示,他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为重症患者服务。

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强重症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重症监护专业护士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黄德斌看来,护理界越来越“卷”,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使然,对护理人员来说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

“对我自己来说,读研有助于我培养科研思维。立足于临床,用科研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更准确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想成为一名具有科研思维的护理工作者。”黄德斌说。

编教材、发论文,不懈探索

黄德斌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大量文献,根据临床实践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这是我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方向。”目前,黄德斌参与的2篇论著被SCI收录,另外还有4篇论著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从事护理工作将近18年的黄德斌,既是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潜心科研的学者,也是培育人才的园丁。由他编写的《急危重症护理学》,如今已被作为全国医学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使用。同时,作为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德斌希望通过授课与实操,让学生们能投入更多的热情于护理行业。

从“救下来”到“活得好”

随着近十年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受到死亡的威胁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卧床也会造成深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走出ICU。

ICU早期康复贯穿于救治重症患者的整个过程,包括危急期的被动运动、稳定期的主动运动、康复期的离床运动、活动训练器材的运用及人文关怀等。

“我们病房曾收治过一名因车祸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的大学生,被送来时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脑水肿很严重,生命垂危。经过及时救治和一系列重症早期康复措施,患者已经回归正常生活,没有出现并发症。这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黄德斌说,这说明在专业的康复指导下循序渐进,重症患者是能够进行早期康复并提升生活质量的。

黄德斌主持的科研项目——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方案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了2022年度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早期活动措施减轻了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让更多重症患者加快恢复身体功能,从躺床上到动起来,再到走出去,从救下来到活得好,这是患者和家属的心愿,也是重症护理人员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目前,在广西已经涌现出一批像黄德斌这样具有科研能力的护士。例如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专门设置了科研护士的岗位,更大程度地开发护士潜能。如今的护士,变成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的“多边形战士”,为患者带来更多康复的希望。

广西广播电视台:母女两代护士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https://news.gxtv.cn/article/detail_bb38b4503bd8402695d644d7ae26fd8d.html

微信图片_20240513172218.p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