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院发布时间:2016-09-09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6-09/08/content_1307889.htm
本报记者 梁 莹 实习生 朱广晖
她,将60多年的时光献给了医生这个职业;她,一手带起了广西的新生儿遗传筛查学科,让无数家庭免于新生儿遗传病的折磨;她,曾患上绝症,却乐观对待,坚持工作,成为了医生患者眼中的抗癌榜样。
她就是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获得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李琪教授。
祖籍广西的年轻父母都知道,怀孕时得去做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病筛查。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产前诊断技术得来不易,这得记李琪头功。
1954年4月,李琪从广西医学院毕业,开始从事教学、医疗工作。
1980年,作为广西系统学习遗传学的第一人,李琪参加全国第一期细胞遗传学培训班学习,开始了她的科研之旅。
广西是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之一。为了减少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的出生,1982年,李琪牵头开展了孕早期地中海贫血基因研究及早期产前诊断研究项目。
那个年代,广西产前诊断学科仍是空白。研究需要获取培养细胞,怎么取从哪儿取才不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伤害?国内没经验,国外技术封锁,李琪只能自己摸索。练习吸取孕妇胎儿绒毛、自己研发静脉血穿刺技术……那段时间里,李琪每天都跑到门诊蹲点,再回到实验室研究,各种报告写了一本又一本。
正是这样的努力,1983年,李琪率领医科大一附院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胎儿绒毛细胞提取DNA进行地贫产前基因诊断,此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α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地中海贫血早期产前诊断途径——绒毛吸取及DNA提取”“胎儿脐血脆性X产前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发现国内外首例新生的女性X染色体长臂部分重复”……孜孜不倦的研究,让李琪的科研硕果累累,也让更多家庭远离了遗传病的困扰。
此时的李琪,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谈笑风生,若不是那满头华发,谁又能猜到她曾饱经风霜。
上世纪70年代初,李琪意外地发现患上了甲状腺肿瘤,一位从事外科工作的同事建议她开刀治疗。然而,学校的教学任务太紧,下乡支援又忙,她把治疗一推再推。
在一个假期中,李琪终于“闲”了,进行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却没想到,在做肿瘤活检时被确诊为甲状腺癌。
“知道这个结果时,也懵了一下。”李琪还记得,当时她也不相信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只好进行了二次手术、化疗……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第一个疗程刚刚结束,李琪就上班了。同事心疼她:“你怎么不多休息一段时间?”“还有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呢。”出门诊、临床教学、下乡看病,李琪过得跟没生病一样。
“你不把癌症当一回事,它就真不是一回事。该治疗就治疗,该工作就工作,吃好喝好休息好,心态要放开一点。”如今,李琪仍健康地生活着。她成了大家眼中的抗癌“知心大姐”,每每碰到有人不幸罹患癌症,她都会去安慰、鼓励。
“对待病患要当作是自己亲人一样,为他们着想,尽能力帮助他们。”这是从医几十年,李琪对医生这份职业最真切的感受。
曾经,有一对来自浙江的夫妻寻求治疗,因为病情复杂,女方心烦而对李琪破口大骂。“她们的心情我理解。”李琪没有生气,仍耐心地跟夫妻俩解释。
几个月后,夫妻俩又来了,李琪并没有“嫌弃”,尽全力治愈了夫妻俩的疾患,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孩子。至今,那对夫妻每年都会带着孩子登门看望。
“你对病人好,病人自然也就对你好。”对于李琪来说,每次有病人在治愈后再回来看她,她就会感到非常开心。
尽管1987年9月就可以退休,李琪仍在医科大一附院全职返聘到1998年。考虑到李琪的年纪,有医生提议让她坐着手术,但是考虑到病人容易感染,她仍坚持站着完成。
现在,李琪是真的赋闲在家了,读书、看报、上网逛医学论坛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平时还是会有很多人来咨询、求助,我必须了解一些动态,才能去帮助他们。”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老教授依然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