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院发布时间:2016-10-09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早防早治早康复关键在健康体检,关爱健康应重视定期健康体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提醒——体检项目包罗万象 健康更需“私人定制”
http://www.nnwb.com/html/2016-09/30/content_233281.htm
在越来越多慢性病、隐性病发生的当下,亲友相见也已经从“吃了吗?”变为“身体还好吗?”健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健身房遍地开花、养生书籍持久畅销,而肩负着“把好健康第一道关”的体检中心,更是成为人们进行健康管理的不二选择。可是,许多人并不知晓体检也需“量体裁衣”。每年依照安排做完单位体检的几个常规体检,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
对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部主任王芃和副主任、总检医师陈青云教授指出,定期体检确实已经成为人们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途径,但面对种类繁多的体检项目,无须每个都做,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更高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1
疾病预防上每投入1分钱,治疗上可节约9分钱
“平时感觉良好,就不用体检”“身体健康,用不着年年体检”……如果对健康体检还存在着这种认知,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么,健康体检是什么?
“健康体检是对无症状的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和评价的医疗服务行为与过程,其重点是早期发现常见慢性病和筛查肿瘤。”王芃主任表示,一般来说,个体从健康到发生疾病,从低危状态发展到高危状态,到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几年、十几年……其间变化,多数不容易察觉,直到出现临床症状看病,很多疾病尤其是肿瘤已不是早期,便错过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宝贵时机。
王芃主任补充说,国家对国民的健康需求历来非常重视。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就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26日,中央领导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了全民健康的重要性,重视疾病预防,强调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而健康体检就是对疾病早预防和早诊断、早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可以大大减少疾病致残率、致死率,大幅减少医疗费用,从而实现国家慢性病防控阵线前移的目的。
权威数据统计,在疾病预防上每投入1分钱,就可以在治疗上节约9分钱。“我们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定期健康体检,但是对于‘定期’是多久没有严格限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定。”王芃主任建议,一般对于30岁左右人群,可以1~2年体检1次;对40岁以上人群,主张每年体检1次;而对于50岁以上人群,就应该每年体检1~2次,并根据既往病史、家族史、高危因素等增加个体体检项目及复查频率。
2
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量身定做“合身”方案
“我每年都参加单位安排的体检,其他的也就没必要再检了。”对于很多人抱有的这种想法,陈青云教授认为万万使不得。单位体检年年检的都是血、尿、B超等老几样,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各不相同,甚至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身体状况也有所不同,所以体检方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陈青云教授建议,还应选择加入一些适合本人的个性化体检项目,以便得到较为全面的健康信息。
首先,中年人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肩负家庭重担,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患高血压,因此,一定要检查血压。其次,这个年龄段的人应酬多,饮食、饮酒易过量,还有很多办公室人员缺乏活动,容易导致肥胖、脂肪肝、酒精肝、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需要检查身高、体重、腰围测量,腹部B超,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尿酸检测,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检查、心电图检查等。长期吸烟容易导致肺部疾病,肺癌发病率也会升高,建议做胸部X线或CT检查。另外,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比较容易发生肿瘤,建议做一些常规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如AFP、CEA、CA199、CA125、PSA。
当然,由于男女的特点不同,检查项目也会不同。例如,女性检查乳腺、子宫和卵巢,有助于发现妇科常见疾病及妇科肿瘤,同时性激素的检查有助于了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绝经期后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应选择骨密度测定。而男性则注意检查前列腺、睾丸等。
3
基础体检项目人人都需做,但项目并非越多越好
相对于有些人对健康体检的疏忽,有些人却相当重视。市民郝先生是个生意人,由于平时经常加班应酬,所以他对健康非常看重。“我每年都会按时去做体检,有时半年就去一次。”他表示,老是担心自己哪里出现问题,每次体检都是全身上下都查一遍。
“郝先生并不是个案。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陈青云教授提醒,选择体检项目并非越多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陈青云教授建议,基础体检项目是不论哪类人群都必须要做的。比如血压、身高体重、内外科、五官科等临床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检查,泌尿系统的B超检查,心电图,常见的肿瘤标记物,女性的妇检、宫颈细胞学检查、妇科B超及男性的前列腺检查。
此外,再由医生根据体检者既往病史、家族史、高危因素等综合评估,增加需要深入检查的项目。比如对可疑糖尿病人群,我们建议增加餐后血糖或糖耐量试验,明确有无糖尿病;对糖尿病患者,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判断血糖控制是否达标;胰岛素测定评价胰岛功能,为筛查糖尿病并发症,增加血管检查了解是否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增加眼底检查明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加尿微量白蛋白可了解有无早期糖尿病肾病,等等。针对高血压人群,建议增加心脏彩超、眼底检查等。这些都需要体检者充分与医生沟通确定体检方案,力求早期筛查出疾病及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
知多D
这些体检的注意事项,你要知道!
健康体检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及潜伏的高危因素,但王芃主任提醒,如果体检前、中和后这三个环节中忽视一些因素,会令准确性大打折扣。因此,体检时这些注意事项务必知道。
体检前
三天需清淡饮食,不饮酒,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体检前一天晚上8时开始禁食,10时开始禁水,不做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体检当日早晨禁食,可少量喝水,高血压患者体检当天早晨可按常规服药。已婚女性做宫颈涂片(TCT)检查前三天应避免夫妻生活。
体检中
首先要了解体检项目,然后明确体检流程。注意有些是需要空腹检查的项目:比如抽血化验、腹部B超、腹部CT、幽门螺杆菌检查;有些是需要餐后检查的项目,比如餐后2小时血糖,请在空腹项目完成后尽快吃早餐并记录就餐时间;有些是需要憋尿检查的项目,前列腺、膀胱或经腹部子宫附件B超检查,请注意提前憋尿;临床检查、放射科、心电图科等其他检查可以在完成空腹项目后同时进行。此外,已经怀孕的女性禁止行X线及CT检查;女性月经期不做妇检、尿常规及粪常规检查;未婚女性不做妇科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已婚女性建议先留取小便,再做妇科检查,最后检查妇科B超。
体检后
切记留下联系电话,以便及时通知本人阳性结果及健康随访。
专家答疑
Q:肿瘤标记物异常就一定是“中标”了?
A:
近日,参加体检的市民周女士收到体检报告后,发现其中一项赫然写着“癌胚抗原”。“看到报告时感觉天都塌了。”周女士觉得,肯定是患癌症了。可她做了一圈检查,都没发现问题。
对此,王芃主任介绍说,肿瘤标记物是防癌体检中的一个主打项目,这类物质的存在或变化可以提示肿瘤。因此,但凡这些跟肿瘤沾边的指标出现一点异常,都能把人“吓个半死”。
“事实上,肿瘤标记物增高不一定是说明哪个地方长肿瘤。”王芃主任指出,有些肿瘤标记物的升高甚至可以出现在有症状之前或在发现肿瘤病灶之前,但是肿瘤标记物增高不一定说明体内有肿瘤,其他非肿瘤因素也可以导致肿瘤标记物增高。
例如,肝癌标记物甲胎蛋白(AFP),这项指标几十倍、几百倍地升高往往表示患肝癌了,一定要通过B超或CT或MRI进一步查明肝脏的病灶。但是肝癌标记物的升高也可以见于其他情况。比如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妇女怀孕也会明显升高。
所以,当体检发现肿瘤标记物升高以后要重视,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或动态观察,或进一步检查。如果肿瘤标记物只是稍微偏高而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没有发现肿瘤证据,那就不必过度紧张。
Q:拍CT或者胸片产生辐射对身体有害?
A:
很多体检者担心辐射不愿体检。“这其实是多虑了。”王芃主任表示,人体每年接受天然辐射剂量大约是2.4msv。不过不同检查辐射量是有区别的,总体来说对人体是非常安全的。
一般拍一次X光片辐射量是0.02~0.06 msv,仅相当于观看老式显像管电视一晚的辐射量,一次低剂量螺旋CT辐射量是2~3 msv。“在检查过程中,我们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做好防护措施,降低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她认为,完全没必要因为担心辐射而拒绝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冠脉CTA以及全身PET/CT等由于辐射量有所增高,则不主张每年常规做。而孕妇禁止X线包括CT检查,儿童健康体检也不宜进行X线检查。
放射检查剂量当量
放射检查部位 放射量
胸片X线照片(正位)0.02~0.06msv
胸部X线透视 0.2~0.6msv
乳腺钼靶 0.3~0.7msv
头颅CT 2~3msv
胸部CT 5~8msv
胸部低剂量CT 1.5~2msv
冠脉CTA 15msv
PET/CT 13~32msv
Q:健康体检没发现问题就代表身体健康?
A:
各项体检化验正常是指各指标在参考范围内,就说明身体健康了?“体检项目没有异常并不代表一定没有疾病,这点需要特别强调。”究其原因,陈青云教授解释称,首先,体检套餐只是检查部分项目,任何一个体检不可能涵盖所有医学检查项目,也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由于现有医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某些疾病早期或微小肿瘤病灶都可能难以早期发现,但随着疾病发展或者肿瘤的增大、转移等,就有可能被发现。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任何时候只要有症状,就要去就诊看病。
另外,有时体检发现某项指标异常也不一定代表患有疾病。比如,在尿液检查中,发现潜血阳性、红细胞阳性,可能是因为留尿不正确所导致。比如,女性月经期间检测尿液,就可能出现尿有潜血、红细胞。所以留尿一定要避开月经期。所以,尿常规异常往往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保准确性。排除这些污染因素后,若仍然异常,才是真正有问题,这时需要进一步排查明确原因。
教你一招
拿到报告一头雾水?现在教你读懂它
增生、心电图ST段改变、血脂异常、结节……每次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这些字眼,心中难免会疑问:这是什么意思、严不严重、需要怎么治疗?现在,陈青云教授将为大家从体检报告的疾病提示及建议、疾病解释和检查化验结果这三部分进行一一解读。
(一)疾病提示及建议
“这是体检结果的总结性报告,也是体检报告的精髓部分。”陈青云教授表示,这里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1.医生给出的疾病提示:比如高血压病、血脂异常、脂肪肝、肾结石等疾病诊断,有时某项指标虽然异常但不能明确诊断只能怀疑,比如血糖比正常值稍高一点,没有相应糖尿病病史的,只能怀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需要到门诊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再比如说怀疑肝血管瘤,单凭B超还不能明确,另外某些检验指标异常偏离了正常范围(增高或降低),但现有证据无法做出疾病判断,这种增高或降低并不一定有临床意义。
2.医生给出的建议:比如建议住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到专科就诊,异常指标复查,诊断不明确的建议进一步检查,还有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给出了关于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保健建议。受检者一定要重视医生给出的建议,如果不理睬医生的建议可能会耽误疾病的诊治,带来严重后果。
(二)疾病解释
要关注在疾病提示与建议之后有一栏疾病解释,也就是“造成疾病的原因”等相关科普知识。比如血脂指的是什么,包括什么,还解释了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比较好了解血脂异常的危害了。
(三)检查化验结果
可以了解一下受检者所有检查项目的结果,包括各临床科室的检查结果以及检验数值和辅助检查的结果等。检验数值后面有一栏正常参考值,自己的检验数值如果高于参考范围就会有一个向上的箭头或+号,如果低于参考范围就会有一个向下的箭头,受检者可能很害怕这些箭头或是+号。“这种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有临床意义的重要阳性结果已经体现在之前的疾病提示与建议这个栏目下了,或是好几个指标异常总结成一个诊断放在疾病提示与建议栏目下。”陈青云教授说,自己实在读不懂报告也不必紧张,“拿到体检报告后,我们提供总检医生一对一咨询服务,以便体检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16版、17版采写 叶宇莉 通讯员 蓝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