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院发布时间:2016-11-25编辑:校对:审核:点击: 次
都说“哑科”医生不好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却有一套
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6-11/25/content_1336087.htm
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儿科,因患者多是只会嗷嗷大哭的婴孩,无法和医护人员交流,也被称为“哑科”。相比其他医疗科室,儿科医生的工作更特殊、挑战更大。要做好“哑科”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十足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力、极强的抗压力都是必备技能。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有这样一群医护好手,他们的仁心仁术救治了大量病患儿。今年“七一”,该儿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率先使用新技术救治地贫患儿
11月18日傍晚6时30分,医生罗建明才送走当天最后一名小患者。经初步诊断,这名小患者可能得了地中海贫血症。
罗建明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儿科三病区主任,也是儿科党支部的一位老党员。诊治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是罗建明的拿手活儿,不少患儿家长慕名而来,拖班是他的工作常态。
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疾病,在广西的发病率约20%。目前,患上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患儿需通过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
罗建明说,地贫多因基因缺陷,干细胞造血功能不好所致。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的“种子”,种子不好,血液就“长不出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好的供者是患者的兄弟姊妹,于是有不少患儿家庭希望通过生二胎来救“老大”。但新生儿的骨髓、脐带血量都很少,“种子”的量少,血液难“生长”。
于是,罗建明和他的团队开始探索,用配型成功的新生儿脐带血加骨髓,增加“种子”的量,提高血液的“生长”概率。这样一来,患儿需要治疗的时间能从原来两个月减少到45天左右,费用随之减少。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能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但要从新生儿身上取骨髓又不伤害他们,可不是容易的事。经过近几年努力,罗建明和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熟练使用了这项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成功治愈了50余例重型地贫患儿,并且,该院治疗成人病患也借鉴这个方法。如今,这项治疗方法开始被其他医疗机构学习应用。
细上加细发现隐藏的病因
在这支有70名党员的团队里,“高知”占了不小比例。其中,博士党员10名,硕士党员19名。近5年来,儿科团队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
但是,在儿科有精湛医术还远远不够。单庆文是儿科二病区的副主任,这个病区,是发热待查、肝功能异常待查、消化道出血待查等各类小儿疑难杂症的“集散地”。最近,一个大约7岁的患儿被送到了他面前。单庆文回忆说,正常的肝在肋沿以下1厘米就摸不到了,但这个患儿的肝长出了7厘米,与肚脐齐平。在多家医院无法查出病根。单庆文注意到,此前的医院都没注意到孩子的血糖指标。经观察,他发现孩子血糖偏低,怀疑是肝糖原累积症,后肝脏刺穿的结果也支持诊断。经治疗,孩子最终顺利出院。
“小孩不会表达,病情由家长代述,难免不准确,儿科医生只有十分细心,才能发现隐藏的病因,治愈孩子。”单庆文说,这些年,随着环境变化,一些过去认为不会出现在儿科的病症开始浮出水面,如肝硬化。这类病症在成人科室里并不特别,但在儿科,若不是细上加细,就容易被误诊。
不仅如此,儿科医生还得练习嘴上功夫。单庆文说,孩子看见“白大褂”就害怕,要“哄”得孩子喜欢你,才能顺利看诊。而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如何与患儿家长诚恳地谈病情,怎么用平民化的语言让家长明白晦涩的治疗术语也要练习,“解释好了这些信息,医患关系才会顺畅”。
患者的需求是他们的动力
单庆文说,刚进入这个行业,他遇到一名患上红斑狼疮的女孩,治疗过程漫长、艰辛。出院前,女孩对他说:“以后我也要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单庆文觉得,那是女孩的愿望,却也是对他最大的鼓励,让他感受到了强烈的职业荣誉感。
罗建明永远忘不了2006年救治一名白血病患儿的经历。孩子刚入院时,很不配合,打针甚至需要男医生摁住。经一段时间治疗,孩子回到贺州的家。一天,罗建明接到了孩子母亲的电话。原来,孩子突然患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危在旦夕。
在罗建明的建议下,母亲连夜找了呼吸机,驱车8小时,把孩子送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儿科。在PICU里,原来对治疗十分抵触的孩子突然对医护人员说:“你帮我转告爸爸妈妈,我一定顶过去,不会死的。”罗建明说,听到这里,现场所有的人心都软了。呼吸机的管一旦插上,这很可能是孩子最后一句话。所幸,孩子被抢救回来。之后的治疗中,孩子变得十分坚强。后来,大家都叫这个孩子“抗癌明星”。“看到这样配合的家长和求生意志这样强的孩子,作为医生怎么会不尽力?”
如今,在现任党支部书记陈玉君的带领下,团队骨干薪火相传,儿科年门急诊量超27万人次。在团队的努力下,成功挽救了数万患儿生命。